正值旅游旺季,在大安嫩江灣國家濕地公園,亭臺聳立,飛鳥不絕,游人如織。
“青蒿、苔草、香蒲……嫩江灣現有植物169種,野生動物274種,有白鶴、灰鶴、白鷺、蒼鷺等20余種野生珍稀候鳥重返覓食、筑巢,水鳥種類占全省水鳥種類一半以上。”公園觀光車上,導游的介紹引得小朋友們一陣歡呼,“這么多動物!”“你看,你看,那邊有鳥飛起來啦!”
大安嫩江灣國家濕地公園,是嫩江因地勢轉折東南而形成的天然港灣濕地,我省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
“前些年,濕地沙化、荒漠化嚴重,為了讓嫩江灣原始風光再現,大安先后投資近2.44億元,實施清淤疏浚、退耕還濕、植被恢復、修建渠橋涵閘等多項生態保護工程。2019年嫩江灣經過國家5A景觀質量評審,開啟了邁向創建5A的新征程。”嫩江灣濕地開發服務中心主任李巖介紹說。
近年來,白城切實筑牢我省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實施林草濕生態連通工程,推進科爾沁沙地治理、林草濕生態連通等項目,接續開展“三年再造百萬林”“造林還濕雙百萬”,實施草原濕地修復治理工程,治理草原41.2萬畝、修復濕地55.5萬畝。
白城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曉強介紹道,“我們按照全省‘大水網’布局,白城不僅完成了124個泡塘連通工程,同時又啟動‘引嫩入白’擴建工程,為沿線增加6000萬立方米供水能力。”
高度重視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嫩江第一灣”的生態價值轉化路徑被徹底打通,生態旅游持續升溫,轉換為發展的“真金白銀”。
2020年至今,嫩江灣國家濕地公園吸引了來自域內外住宿游客超30萬人次,今年5月1日,單日接待游客突破3萬人。
不得不說,“千里嫩江第一灣”的變遷,是我省生態價值轉換探索的一次生動實踐。然而處在我省西部的生態長廊,在筑牢生態屏障的同時,積極發展綠色能源,為全省的綠色發展注入不竭動能。
“牛鼻子”是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作為“氫動吉林”啟動項目,項目聚合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儲能、氫能等多種清潔能源。
“按照‘綠氫消納綠電,綠氨消納綠氫、源網荷儲一體化’全產業鏈設計,新能源裝機80萬千瓦,年制綠氫3.2萬噸,年制綠氨18萬噸,綠氫制備規模創目前國內之最。”大安吉電綠氫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趙楠介紹說,該項目投產后每年可減碳排放約65萬噸,節約標煤23萬噸,全力助推吉林省化工、汽車、農業等支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
我省西部風電資源得天獨厚,把清潔能源轉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是大安市探索出的生態與經濟融合發展新路徑。
無獨有偶,在大安市,45兆瓦“新能源鄉村振興工程”項目集光伏發電、生態治理、藥材種植、農業采摘、觀光旅游為一體,是一個“光伏+”三產融合的新能源項目。據悉,該項目同步配套建設了觀景平臺、景觀魚塘、站外休閑廣場、光伏停車場及景觀綠化等工程,力爭打造吉林西部“生態—觀光—旅游”景觀帶,通過多元化拓寬項目收入,既讓鄉村面貌更美,又讓生態恢復更好,還讓產業融合更優。
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嫩江灣畔,生態價值轉換的探索與實踐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