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交通,屋舍儼然。時值金秋,信步走在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稻田公園的玻璃棧道上,兩旁金燦燦的稻穗低下了沉甸甸的頭。登上觀景臺,一幅巨型稻田畫展現在眼前,綠色、棕色、黑色等色彩的稻株勾畫出“鄉村振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等字樣。
紅光村位于飲馬河西岸,是一個典型的朝鮮族聚居村,過去以種稻聞名,素有“稻村”的美譽。因多數勞動力在外務工,村里276公頃水田咋種、誰來種,一度成了全村的難題。他們通過“村集體+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實現所有土地全部規模經營,完成了“稻村”的華美蝶變。
“新產業模式實行現代化管理,集約化經營,跟稻米有關的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村民入股分紅收益高于當地村民收入的50%?!饼埣谓值牢膹V旅科科長孫思亮掰著手指,盤算著紅光村的農民收入正在逐年增加。
紅光村創新了“三換兩集中”模式,也就是宅基地使用權換樓房居住權,以水田經營權入股年底換分紅,村集體資產使用權換村民集體養老、環境改善等公益事業。紅光村黨支部書記李在德說:“這樣,分散居住的村民向樓房集中,分散的土地經營權向合作社和企業集中,形成了‘平地變高樓、失地不失業、保本加分紅、宜居又宜業’的發展模式。”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
近年來,紅光村堅持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切入點,錨定鄉村振興時代坐標,持續深化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促進農村增“顏值”、提“氣質”、升“品質”,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
和美鄉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鄉村美景入畫來,幸福生活踏歌至。農安縣合隆鎮陳家店村傾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讓農業成了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了農民安居樂業的家園。
走進陳家店村,一條條寬闊的馬路,一排排溫室大棚,一棟棟嶄新的居民樓,富有文化氣息的農家書屋,人性化的養老和社會服務設施……為村民打造了一個健康、舒適、幸福的生活環境。
2016年,長春市現代農業示范區落戶陳家店村,村集體投入資金建設了1.5萬平方米的智能溫室,開創性實踐“南果北栽”項目,利用植物低溫冷鏈喚醒還原技術,種植木瓜、香蕉、火龍果等,觀賞的同時也可以采摘,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2021年,陳家店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成立了蔬菜分揀車間,每天能銷售打包分裝好的蔬菜4萬斤,采取線上線下同時銷售的模式,提供就業崗位100余個。
村民蔣曉杰每天從家里步行十幾分鐘,就到了分揀車間,她非常滿足地說:“我和鄰居們在家附近工作,一個月工資有3000多元,根本不用外出打工。”用心強健鄉村產業,繪就“生態富民、百業俱興”的秀美畫卷,陳家店村建設和美鄉村以產業為根基,構建起現代化鄉村產業新體系。
走進農安縣合隆鎮紅星村,氣派的四合院民宿,筆直干凈的村內道路,多彩生動的文化墻,一幅鄉土氣息濃郁、人文特色鮮明的和美鄉村畫卷展現在眼前。
在紅星村“火鍋菜”棚膜種植基地,百余棟蔬菜大棚內綠油油的青菜長勢喜人,村民們忙碌而有序地收割、打捆、裝箱,準備將這些蔬菜運往各地市場。種植戶劉樹成將手里的香菜裝箱,高興地說:“今年從春節開始,我們可是一天也沒閑著,大棚一年能有五六茬,每天都會接到訂單發貨。”
“通過與企業合作、與商超對接,我們成功開拓銷售渠道,在長春地區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奔t星村黨支部書記殷桂新對記者說,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打造紅星火鍋菜品牌。目前,全村火鍋菜種植大棚發展到170棟,總占地面積30公頃,年產值達800余萬元,參與種植的農戶達上百人。紅星村產業聯農帶富能力不斷加強,帶動剩余勞動力,村民年人均收入達到1.5萬元。
近年來,我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不僅有利于改善農村環境、集約利用土地,還不斷推進鄉村健康發展,呈現出生態環境整潔宜人、產業日益興旺、群眾收入不斷提升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