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務室建在村里面,我們老百姓心里真踏實!”近日,松原市乾安縣讓字鎮有字村居民劉大爺這樣感慨。在蜿蜒的松江兩岸,城鄉社區警務助理室、警務站如同雨后春筍,在松原公安“警地融合”新機制的作用下,深入轄區、扎根基層,給百姓帶來看得見的安全感。
(一)
警力怎樣“因地制宜”發揮效用?群防群治如何生動落實?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怎樣徹底打通?是“警地融合”這一舉措要破解的關鍵所在。松原公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依托“一局一樣板、一所一特色”載體,示范帶動“警地融合”工作向縱深開展。
松原市公安局成立“警地融合”專項工作組,通過召開動員部署會議、出臺相關方案規劃等方式,明確工作方向、目標、重要性,用黨建帶動工作落實,與各縣(市)公安局、分局簽訂“責任狀”,推進派出所長進鄉鎮(街道)班子、社區民警進村(社區)班子,建立落實社區民警每周與村(社區)書記、治保會主任聯系見面制度,為打造“一局一亮點、一所一特色”的松原“樣板”奠定政治基礎。
在原有“一村一警”“網格員”建設基礎上,他們優化基層警務輔助力量配備,在全市范圍內組建“五老”隊伍47支2691人、民兵連109支2845人、物業保安隊156支3632人,協助轄區派出所開展工作,“一村(格)一警一連一隊”的群防群治新局面鋪展開來。
(二)
今年6月中旬,前郭縣公安局、寧江公安二分局、扶余市公安局等多地舉行警用電動自行車配發儀式。全市范圍內511臺警用電動自行車一次性配發到位,讓社區警務“跑起來”,標志著松原公安在“警地融合”基礎支撐工作中又邁進一步。
與此同時,松原公安在各基層派出所建立社區警務室1182個、駐村警務站2652個、“居地勤務”工作站40個,將1279名機關民輔警“下沉”到基層,擴大社會面治安管控的覆蓋范圍和執行力度,把警力擺在街面,提升群眾見警率、滿意度,實現“警力支持”最大化。
除了傳統治理模式之外,基層治理若想從“穩得住”向“管得好”轉變,離不開公安大數據智能化建設。利用“互聯網+”、信息化系統的優勢,松原公安在打擊違法犯罪、治安交通管理、便民服務、新媒體宣傳等方面,為社會治安治理工作激活賦能。
目前,全市109個戶籍派出所窗口已全部實行戶籍、交管業務合署辦公,全市派出所參與車駕管業務培訓218人,累計辦理車駕管業務132筆,提高了交通管理工作效率,也為轄區群眾提供了極大便利。
(三)
松原公安緊盯“四項任務”,讓“警地融合”之樹在基層茁壯繁茂。
“把脈式”調處,化解矛盾糾紛。寧江公安一分局的“老蔣調解室”和全市公安機關其他17個調解室,共同構成松原公安的“調解品牌”,對待群眾矛盾糾紛及時發現、認真調解,群眾握手言和之后,警民情誼也更加深厚。截至目前,全市公安機關共調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120起。
“閉環式”排查,整改風險隱患。松原公安以派出所人員“三進”、對接民兵組織和社區物業安保人員等舉措為抓手,結合夏季治安打擊整治行動,全面排查人員密集區域、醫院校園周邊、“九小場所”等地的治安消防安全,及時發現整改風險隱患,為群眾平安擰緊“安全閥”。
“捆綁式”追蹤,解決疑難雜癥。松原公安大力開展“一村(格)一警一連一隊”機制建設,市局機關部分警力下沉到城區分局派出所擔任社區民警,使得城區派出所警力由原來的41.7%上升到54.4%。各縣(市)公安局下沉警力在日常工作中,包保駐守村級警務室,通過“捆綁式”追蹤服務,解決群眾所急所難,顯著提升群眾幸福感。
“覆蓋式”巡防,打造平安轄區。在松江公安分局,全警積極打造派出所與企業內保部門、油田基層組織“聯打聯治”的警企聯動長效機制,進一步壓降刑事、治安發案率,共建平安油區。警力、企業、群眾相融合,實現“人防+技防”合成作戰,構建了“互相幫、共同管”的和諧畫面。全市公安機關新建121支“派出所110快反隊”,實現212處重點部位全覆蓋,助推刑事案件整體發案率環比下降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