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鎮賚縣五棵樹鎮三門召村,金色的稻田中一片翠綠的茭白田格外引人注意。今年,來自浙江省縉云縣的丁煒在這里種植的30公頃茭白喜獲豐收,預計產量可達1000多噸。
茭白在南方是很普遍的蔬菜,特別是在江浙滬地區,茭白的日均消費量非常高。丁煒介紹,由于他們的茭白品質好,即便價格高出市場平均水平,茭白也是供不應求。
“那顆茭白2天后就可以割了,這顆還得等5天。”丁煒邊走邊指著田里的茭白說。
“怎么判斷茭白是否成熟?”
“你看這條白線,在綠色的包衣上剛剛膨脹,這樣就可以收割了。等到白色的部分裂開,茭白就會變老不值錢。”丁煒俯下身,指著田里的一顆茭白說。
丁煒告訴記者,在東北地區種植茭白并不容易。多年來,試驗推廣的多、成功的少。“2018年,我將茭白種植技術引入鎮賚縣。第一年種了150畝茭白,但春季插秧時對東北的氣候了解不夠,最終只有2畝多存活下來,當時心都涼了。”
但存活下來的茭白在秋收時給了丁煒繼續種下去的信心。“從來沒吃過口感這么好的茭白,我相信一定會有廣闊的前景。”經過幾年的適應性培育,丁煒終于讓茭白在鎮賚扎下了根。
“鎮賚位于北緯45度黃金種植帶,光照時間長且晝夜溫差大,在弱堿性的土壤上生長,由無污染的嫩江水灌溉出的茭白粗壯白嫩、爽脆鮮甜,與國內其他地區的茭白相比,無論營養、口感,還是保存期,有過之而無不及。”丁煒說。
茭白可以在鹽堿地上生長引發了記者的興趣。“現在種茭白的這片田以前種過水稻,但因土地鹽堿程度太高長得不好,但是種茭白卻很好。”丁煒說,茭白能夠釋放草酸,中和堿性土壤,因此這里的鹽堿地非常適宜茭白生長。
談話間記者得知,丁煒已經與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初步達成合作意向,旨在探索出一種改良鹽堿地的高效新模式。
“涉農無小事,技術不是十拿九穩我不會向農民推廣。”丁煒希望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擴大種植規模,帶動當地村民致富。2021年,鎮賚縣農民王振宇跟著丁煒種植了8公頃茭白,收入30多萬元,此后雙方便開始了緊密合作。今年秋收后,王振宇還要隨丁煒去廣東省湛江市再種一季,明年春季再返回鎮賚縣繼續種茭白。“冬季也不閑著,這樣整年都有錢賺,很開心。”王振宇說。
拖拉機將地頭已經收割好的茭白運到分揀處,工人們打包后再將茭白裝上冷鏈運輸卡車整裝待發。“9月至10月是南方地產茭白的空檔期,這個季節只有在東北種植的茭白能上市。現在我們每3天可以往江浙滬發一車,每車近30噸茭白,運到江浙滬不到2小時就會被搶購一空,有多少都不愁賣。”丁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