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新機遇、新平臺、新思路,也為推動其高質量傳播、更好走向世界拓展了新空間、開辟了新渠道。新時代,我們必須更好適應數字經濟時代文化發展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容與數字技術手段融合起來、鏈接起來,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時代氣息的文化產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更好傳承、在世界大舞臺大放異彩。
依托數字技術挖掘整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創造了輝煌燦爛、包羅萬象的中華文化,其以文學典籍、文物遺跡、民間風俗、建筑工藝等多樣形態留存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是獨一無二的中華文化資源寶藏。加強對這些文化寶藏的挖掘、梳理、整合,既有必要、更有意義。這一過程中,充分應用數字技術等智慧化手段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許多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歷經千年,在挖掘整理過程中往往容易產生損壞,留存保護也很困難,借助數字化手段有助于打破這一局限掣肘,例如拍照、掃描、錄音、錄像等方式,可以科學地記錄和留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信息,再通過整理、分類,把零亂的文化信息整合起來,實現數字化、可視化建模,進而實現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展現,使讀者觀眾能夠便捷學習了解,為其傳承和傳播提供了更多可能、奠定了更堅實根基。
用數字技術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活力。數字技術的發展促使各種新媒體應運而生,改變了文化的呈現、展示方式,也改變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為其傳播提供了多元化的平臺和渠道。更突出的優勢還在于科技與文化深度對接后,其由單向輸出轉為雙向互動,文化信息的接受者同時成為文化信息的傳播者。在利用數字化手段對當今人們文化需求、審美趣味、藝術品位進行科學評估抓取基礎上,運用數字光影、VR等現代科技手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實現思想性與藝術性、科學性與觀賞性、教育性與趣味性的完美結合,對于更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品位和生活品質都具有重要意義。要巧用數字化敘事形式,講好傳統文化背后的精彩故事,在傳統故事呈現中融入聲音、圖片、文字、動畫、影視等多種現代數字、媒體元素,使講述內容可視化、形象化,助力聽眾加深理解、更好感知,同時運用短視頻、全息投影等新技術、新傳播形式,為觀眾和讀者營造高沉浸感、高互動性的體驗學習環境,讓古物古籍、文物文學中的傳統文化“活”起來、“動”起來,使其中的形象之美、內涵之美、意境之美直抵人心,有助于不斷賦予其蓬勃的生命力、更強勁的活力。
巧用智能化智慧化手段推進文化交流互鑒,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結晶,是世界文化大花園中的瑰寶,歷經歲月洗禮而更顯深厚凝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包容開放,正因如此,在數千年來漫長的交流交融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才得以更豐富、更繁榮。數字技術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傳播,可以持續擴大其國際交流與世界影響力。在國際傳播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大趨勢下,我們必須更加積極地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中,充分發揮其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的優勢,不斷更新和豐富傳播手段、傳播形式,使其以多模態的方式呈現在世界人民視野中,持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使海內外受眾真切體味中華文明的魅力。要深入研究、不斷拓展智慧化手段應用,以外國朋友樂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現歷史中國、文物中國、文明中國,使海內外受眾實實在在地感知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突出特性。
強化創新思維,努力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發展合力。當前,人人都有攝像機、麥克風,人人都在使用人工智能生產工具,傳播者、傳播渠道、受眾的單鏈條發展形態已經發生改變,人人都可以是新技術、新媒體傳播的參與者。從這個角度看,用好數字化手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聚合多方力量,統籌推進這個大工程。同時,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應對更加多樣、越發復雜的文化發展機遇和挑戰,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快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與應用水平。應著力夯實覆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門類、全流程的大數據體系,加強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知識產權保護與監督維權等關鍵領域技術攻關,同時將體現其價值的精華內容與新技術、新形式要素結合好,努力推出數字文化精品力作,實現技術要素、文化價值、商業利益的統一,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傳統文化動能。要充分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傳播的實踐路徑是多元的,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要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在當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與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