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村富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今年以來,伊通滿族自治縣以產業為器,以集體經濟為臺,奏響了一首鄉村振興的“共富曲”。
積極拓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途徑,形成了黨建引領(D)、多種運營模式并存(N)、特色保障措施精準(T)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DNT”體系。今年前三季度,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9700萬元,比去年增長14.5%。預計全年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將達到1.37億元,同比增長28%;全年村均集體經濟收入將達到73.24萬元,較2022年增加15.8萬元,較2021年增長270%,發展潛力正逐步釋放。
“2020年的時候,村里沒多少‘家底’,集體收入還不到10萬元。到了2021年,村支部領著村民發展庭院經濟,統一收購、銷售,村集體增收25萬元。今年,村支部領辦合作社,流轉40公頃土地種植鮮食玉米,又種了10公頃冰小麥、蘿卜,還爭取各項鄉村扶持資金,跟企業合作養牛,僅這3項,村里就收入近100萬元。”伊通縣馬鞍山鎮北崗子村黨支部書記鄭艷輝細算著村里的經濟賬。
北崗子村一無資金、二無資產、三無資源,變化的關鍵在于抓住了黨建引領這個“牛鼻子”,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逐漸擴大土地流轉規模,有效降低了經營成本,實現增收。截至目前,伊通縣已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183家。
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過硬的村級黨組織和過硬的帶頭人。伊通實施“資源下沉計劃”,選派擔當有為的年輕干部到鄉村振興一線;實施“頭雁領航”計劃,通過現場教學、走村觀摩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村支書專業化能力;實施“清單管理”計劃,創新村“兩委”成員定崗定責定效機制,全面梳理村級組織15項重點工作,促進村干部履職盡責;實施“擂臺比武”計劃,開辦“鄉村書記論壇”和鎮村書記擂臺賽,激勵基層黨組織干事創業。
產業發展,因地制宜很重要。伊通縣綜合考慮各種要素,因村施策,找準比較優勢,讓產業獲得持久生命力。通過專家論證、逐村研判,確立了40個村級產業示范項目,總結提煉出“資產盤活+五大合作”“庭院經濟+路邊經濟”“支部領辦+適度經營”“生產加工+延伸鏈條”“聯建共建+以強帶弱”“畜禽養殖+村企合作”“棚膜經濟+鄉村旅游”7種模式,并鼓勵各村根據本村特點和資源稟賦,創新發展。
以西葦鎮堿廠村為試點,運行“生產加工+延伸鏈條”模式,承包10公頃土地種植高油大豆,實現一二產融合發展,凈收入30多萬元;以莫里青鄉為試點,運行“聯建共建+以強帶弱”模式,1個中心示范村輻射帶動2個重點村、多個提升村,由“中心村”興宏村整合全鄉優質農產品資源,制作節日禮盒統一銷售,帶動村集體增收38萬元,輻射帶動32戶村民增收35萬元。
“庭院路邊經濟”模式適用于全縣各村。農戶在庭院種植黏玉米、蔬菜,合作社集中回收、統一銷售,實現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同時在路邊種植萬壽菊、月見草等作物,既美化環境,又增加收入。
靠山鎮護山村在路邊種植10萬株萬壽菊,由本村統一購買花苗、組織栽種、銷售,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7萬元。萬壽菊成熟后,組織村民采摘每人增收2500元。同時,該項目還省下路邊打草、整修路肩費用,每年節省開支3萬多元。
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順暢發展,伊通縣打出保障“組合拳”:成立工作專班,設立5個組,負責各項具體工作;逐村、逐社解決超限發包、合同不規范等問題,清底造冊,常態管理;建立“縣級領導+涉農部門+縣直包保幫扶部門+鄉鎮班子+駐村力量”幫帶機制,組建由9部門組成的產業推進服務團,通過聯席會議、現場研判等方式,解決項目“用地難”“資金難”“審批難”“維權難”問題;持續推進“第一書記+村書記+電商”代言機制,拓寬產品銷售渠道,目前共代言銷售農產品價值11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