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宣出生于在松原市乾安縣贊字鄉鞠字村,父母都是村里的農民。從農技高中畢業后,李治宣就和父母一起經營起自家的田地,決心扎根農村干出一番大事業。“那時候,我發現國家的三農政策越來越好,我選擇在家種地是對的。”
“多種地才能多打糧,種地還得靠機械化。”2021年秋收前,李治宣買了第一臺收割機,解決了秋收的壓力。隨著糧食價格逐年上漲,他流轉了更多的土地,目前種植玉米1000畝、有機谷子500畝、鮮食玉米1000畝,還為本村村民代耕服務1000畝。“村里有部分老人、殘疾人還想種地,可是力不從心。”于是,李治宣又投資種植機械,開啟托管模式,為村里的老人、貧困戶和殘疾人家庭耕種土地。
流轉的土地多了,開展集中連片種植經營,李治宣又想在農資上尋找一條好路子,讓農民用上優質、放心的種子、化肥、農藥。有了想法,他馬上行動,與化肥廠直接對接。化肥企業以出廠價為他提供高性價比產品,并定期進行技術指導,科學測土配方施肥。2023年初,該化肥廠為鞠字村提供了300噸化肥農資,都是以出廠價提供給村里的貧困戶、老齡農民、殘疾家庭,從根本上解決了村民的用肥問題。
這些想法和做法來源于不斷地學習,李治宣2022年參加了“中組部農業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班”、乾安縣職教中心主辦的高素質農民職業培訓、吉林省第一屆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等學習。其間,他結識了許多農業技術專家和新農民,他們都有自己的產品,有自己的產業特色。
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李治宣領悟到:帶領群體致富,先要學到先進的管理技術、管理經驗和思維模式。尤其參加省農業農村廳開展的省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讓他收獲很大。從這次學習中,李治宣又一次開闊了視野:原來農村有這么多好的產品和大型合作社,合作社如何經營、遇到困難怎么辦、下一步怎么走,幾天的學習讓他的思路清晰了起來。
李治宣善于學習、勤于思考,不怕苦不怕累,在農村廣闊天地干事業的夢想正在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