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提升中心城市品質,“引水入城”西部工程竣工運行,春華園、秋實園建成開放,形成“湖園相擁、藍綠相融”風貌。
全市新能源開發規模達到1300萬千瓦。
新能源裝備制造產值增長15.3%。 李曉明 攝
玉米深加工建成產值百億級產業鏈。
“鶴舞濕地情·民俗休閑游”等4條線路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達歷史最好水平。
吉林省首臺1000Nm3h(標準立方米每小時)堿性水電解槽下線,為打造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提供了重要支撐。
主糧、肉乳、特色農產品“三條轉化鏈”擴能增效。 李曉明 攝
“風、光、儲、氫”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度、科技值、本地配套率持續提升。 李曉明 攝
創新實施“綠電+消納”模式,綠電園區實體化運轉取得重大成果,新能源產業集群被納入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2023年白城市糧食產量突破116億斤,創歷史最好水平。扎實推進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首年任務,完善提升“大安模式”。
全力打造“白城十二冰”冰上精品矩陣,發展冬季旅游。 許勝倩 攝
新雪季,大眾冰雪活動持續升溫。
打好綠色生態、紅色歷史“兩張牌”,發展特色旅游產業。
2023年是白城撤地設市30周年,過去的一年里,白城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三十而立再出發”的歷史主動,堅決扛起維護“五大安全”責任使命,大力實施“一三三四”高質量發展戰略,加壓奮進新征程、攻堅克難求突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保持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良好態勢。預計GDP、規上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6%、7.5%、5%、3%左右。
白城市堅決維護糧食安全,糧食產量創歷史最好水平。扎實推進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首年任務,完善提升“大安模式”。水肥一體化推廣面積全省第1、保護性耕作面積全省第三,新建高標準農田160萬畝,糧食產量突破116億斤,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及增量、增幅等6項指標均居全省前三。
白城市著力維護能源安全,新能源產業發展領跑全省。全市新能源開發規模達到1300萬千瓦,成為東北首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發電城市。綠電園區實體化運轉取得重大成果,新能源產業集群被納入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形成“風光火儲+氫氨醇”聯動發展新格局,成為全省新能源產業集聚度最高的地區。
白城市積極維護產業安全,“四大產業集群”聚鏈成勢。開工建設四大產業及配套項目107個。新能源裝備制造產值增長15.3%。主糧、肉乳、特色農產品“三條轉化鏈”擴能增效,玉米深加工建成產值百億級產業鏈。“鶴舞濕地情·民俗休閑游”等4條線路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達歷史最好水平。
白城市持續維護生態安全,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中央財政國土綠化、省級林草濕連通效應彰顯,“五大水利工程”深入實施,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全部達標,獲評全省推行林長制工作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區。全市水質改善幅度全國第二,空氣質量指數全省第三,是水質、空氣質量“雙上升”城市。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白城踏上新的歷史起點,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發軔之年。
白城市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落實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和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市委七屆七次全會部署,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為民造福本質要求,大力實施“一三三四”高質量發展戰略,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為引領,以高質量項目建設為支撐,以全面從嚴治黨為保障,務實推進各項事業實現新突破,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新篇章,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白城。
2023年工作回顧
白城市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堅持創新發展,強化動能支撐。實行“5+3”產業項目兩張清單一起抓,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增長52%,始終位居全省前列,梅花頭部經濟產業園、中糧700萬頭生豬全產業鏈等大項目簽約落地;開復工重點項目194個,梅花黃原膠、鎮賚檸檬酸、洮南堯景電解槽等項目投產。創新實施“綠電+消納”模式,綠電園區首個百億級項目吉電能谷鉛碳電池產品下線。搶占氫能發展新賽道,總投資500億元的國電投風光制氫合成氨、上海電氣綠色甲醇、遠景零碳氫氨等7大氫基項目落地推進。堅持工業運行立體式監測,新增市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5戶。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成功突破碳基負極材料技術;組建鹽堿地治理研究院,建成鹽堿地治理博物館,舉辦中國·白城蘇打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研討會,成功創建省級耐鹽堿水稻良種繁育基地;3家科創中心被列入省級籌建計劃,數量和質量全省領先。
(二)注重協調發展,統籌城鄉融合。著力提升中心城市品質,“引水入城”西部工程竣工運行,春華園、秋實園建成開放,增加“口袋公園”7處、街路島頭景觀300余個、水面1萬平方米,形成“湖園相擁、藍綠相融”風貌。白城史館落成,遼吉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正式開街,鶴城文化旅游街整修一新。打通8條斷頭路,城市出入口全面改造提升,入選“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工程”創建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通過復審,全國文明城市測評全省領先,城市“五抓五促”精細化管理經驗在全省推廣。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強化“234”監測體系,連續7年開展“三幫扶一推動”活動。完善“雙帶七增”產業模式,肉牛發展到95萬頭,德信公司以最高分、全票通過國家首次“核心種公牛站”遴選;鄉村公益崗、小額信貸、庭院經濟總量均居全省首位。建設典型村26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化”攻堅經驗全省交流。通榆獲評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鎮賚、大安獲評全國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洮南連續三年進入全省糧食生產十強縣。
(三)突出綠色發展,加強生態建設。大力推進林草濕連通,造林22萬畝,治理草原26.7萬畝,修復濕地3萬畝。全面啟動引嫩入白擴建一期、大安灌區二期、洮兒河全流域治理等項目,打造綠水長廊172公里。持續減污降碳,新能源發電突破200億度,中材科技、飛鶴乳品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全省首個地熱供暖項目在大安建成運行。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序時整改。向海、莫莫格斷面成功消劣。工業污水處理廠竣工運營。洮南、洮北2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成投產,全市生活垃圾處理實現零填埋。“山新楊”繁育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鎮賚南湖獲評全國美麗河湖。
(四)秉持開放發展,促進內外聯動。臺賬式推進9個領域87項改革任務。市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更加理順。規范政務服務事項1.38萬項,辦結時限壓縮67%。減稅降費5.7億元,再貸款支持10億元,全市企業和經營主體數量分別增長18%、27%。推廣營商環境“監督碼”,成功入選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大安化工園區通過省級認定,工業園區、通榆、洮南新建化工園區獲批。加強對外合作,與8省9地“跨省通辦”88個政務服務事項。過江跨省的嫩江公路大橋竣工通車。成功舉辦第五屆中國燕麥蕎麥產業大會。吉林省首屆優質粳稻國際研討會在鎮賚召開。通榆年畫、藜麥作為外交國禮走進聯合國。
(五)聚焦共享發展,保障改善民生。兌現政府承諾,“十大民生行動”落實見效。保障企業用工1.5萬人,城鎮新增就業超額完成年度計劃。洮北2個全國“公共就業服務標準”通過人社部驗收。“先醫后付”落地實施,職工門診慢病支付限額提高43%。新增10個嵌入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3個農村養老大院、22個社區老年食堂,“公建民營”機構養老項目竣工運營。城南九年一貫制學校主體完工,學前教育普惠率達到80%的國家標準。實施“瀚海勵學”行動,491名困難家庭學生受益。開展慶祝撤地設市30周年系列活動。競技體育榮獲11項全國冠軍。建設“四好農村路”84公里,治理“暢返不暢”682公里。在全省率先實現市區供熱“一城一網”、熱電聯產。推行安全生產“必查制”,出臺“三管三必須”實施辦法,創新開展“應急演練年”活動。建成全省首個防震減災數字科普館。解決重點信訪事項278件,信訪工作成效全省靠前。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持續加強。“平安暢通”工程升級增效,打擊電信詐騙、防范嚴暴犯罪成效明顯,《探索實施社會面協同管控新機制,提升動態環境下社會治安駕馭能力》入選2023年度全省政法改革“十大典型案例”。成功應對強降雨過程和洮兒河流域汛情。國防動員、雙擁共建、退役軍人事務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外事僑務、民族宗教、審計統計、對口援疆等工作邁出新步伐,殘疾人、地方志、廣播電視、婦女兒童、志愿服務等事業實現新進步。
2023年,白城市堅決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狠抓政府自身建設。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大力實施“作風建設提升年”,創新開展“走基層大調研、面對面解難題”活動,市政府班子帶頭解決難題59項。修訂政府工作規則,出臺《白城市重大行政決策事項標準》、國有企業法人管理制度。完善府院聯動機制,“三團一盟”法治服務挽回企業經濟損失1億元。高質量辦理人大代表建議38件、政協委員提案93件。扎實推進廉潔政府建設,深化拓展為基層減負工作,彰顯務實、擔當、負責任的鮮明導向。
2024年重點工作
2024年乃至未來三年,是白城大有希望、大有作為的重大機遇期。白城市將忠誠踐行維護國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準確把握在全省“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中的戰略定位,錨定市委“大干三年、躋身全省上游”奮斗目標,大力實施“一三三四”高質量發展戰略,推動白城發展實現新突破、再上新臺階。
2024年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基本保持同步增長;其他主要指標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爭進入“第一方陣”。在實際工作中,白城市將加強調度分析,及時補短強弱,以最大努力爭取最好效果。重點抓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統籌量質并重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白城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綜合實力躋身全省上游,重點在產業,關鍵靠項目,必須做大做強能源、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特色旅游“四大產業集群”,加快產業結構格局性改變。
(二)統籌推進“兩手抓、兩重點”,以鄉村全面振興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全力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工作,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爭當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排頭兵”。
(三)統籌新型城鎮化和現代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域開放合作水平。把握向北開放機遇,主動融入全省開放大局,完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
(四)統籌人口高質量發展和改善民生福祉,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群眾。人口是全面振興最基本要素,民生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統籌深化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持續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堅持促改革、降成本、提效能,引導資源要素、政策措施、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集聚,持續增強發展動能。
(六)統籌黨建引領和自身建設,打造務實擔當負責任的人民滿意政府。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政府自身建設的核心,更是抓好政府工作落實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