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省經濟建設圓滿收官,成績亮眼。汽車、新材料、裝備制造、衛星及應用……一系列支柱優勢產業運行支撐有力,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加速構建,展現出穩定強勁的發展勢頭。
(圖為吉電能谷鉛碳電池項目生產車間 李廣友攝)
產業結構之“優”,新興動能之“勁”,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強勢賦能。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擘畫宏偉藍圖,“科技創新”是關鍵詞之一。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要求,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也圍繞“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作出重點部署安排。
2024年,如何牢牢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推動產業創新再上新臺階?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圍繞這一話題展開熱議。
推動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一問:從科技成果到現實生產力,離不開體制機制鋪路架橋。如何強化體制機制保障,讓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需要政府、高校院所、企業多方共同努力。要進一步暢通企業與高校院所溝通渠道,引導高校院所科研方向與企業生產需求精準接軌;企業在鏈接高校智力資源的同時,要精準把握和利用科技成果轉化新政策,通過積極引入先進的科技成果,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2024年,我們將努力把企業建設成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的現代化高新技術企業。結合’智轉數改’要求,我們計劃將兩個廠房打造成’無燈工廠’,盡快實現24小時無人化生產。”
“我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保障體系比較完備,科技成果轉化效果也比較顯著。例如,新修訂的《吉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急難愁盼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優化方案;多渠道的資金保障,以及激勵科研人員攜帶科研成果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相關政策舉措,都在推動我省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中發揮了積極作用。2024年,我將重點關注我省新能源全產業鏈高效能發展問題,持續聚焦吉林特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以更多更好的學術成果服務政府決策,為加快構建具有吉林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獻計獻策。”
加速培育企業創新動能
二問:如何進一步激發企業科技創新活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營造日日趨新的濃厚氛圍?
“企業直接面向市場,應充分發揮靈敏的市場’嗅覺’,在科技創新層面掌握主動權,大力研發可自主掌控的關鍵核心技術,不斷更新迭代產品,以適應新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發展需要。從政府角度來看,我省應通過加強政策支持,鼓勵企業在科技創新中加大投入,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加快向企業聚集。2024年,我們將積極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升級,提升產品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水平;同時,啟動智慧工廠探索和建設。”
“應持續完善對接渠道,助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與企業及產業技術發展需求更高效地適配;科技型企業要提高本土人才儲備意識和人才培養長遠規劃,為企業創新發展積累’財富’;充分發揮孵化器服務能力,進一步降低企業研發費用,提高創新效率。當下,我省科技創新發展勢頭足、氛圍好,我們將充分把握發展機遇,利用多方面的政策和資源,乘勢而上,再創佳績。”
營造人盡其才的良好生態
三問:人才是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在留才引才方面,怎樣打造更好政策、提供更優服務,讓眾多“千里馬”在優越的人才環境中奔騰成勢?
“要聚焦地域特色優勢產業,堅持按需引才;結合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工作需要,制定符合地方實際的引才政策,多渠道多方式引進更多實用型人才;要精細培育,打破人才成長’天花板’,最大限度發揮和釋放人才效力;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服務意識,營造拴心留人的人才成長環境。2024年,我將立足崗位,專注于混合動力發動機、氫能發動機、新能源電機等項目核心零部件的試制,并依托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大力開展人才培養、技術攻關、成果創新活動,全力支承一汽All in新能源戰略。“
“留才引才,政策是核心,服務是前提,跟蹤管理與關懷是保障。下一步,我省還要持續在提升人才服務效能方面下大力氣,進一步營造人才立業、創業在吉林的良好氛圍。此外,爭取更多機會讓我省人才政策’被看見’,例如,可以通過組織承辦國家級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等,積極展示我省人才政策和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從高校層面來說,應該圍繞我省重點產業布局,開展骨干人才培養工程,通過形式多樣的研修培訓、赴國內外進修考察、開展技術技能大賽等形式,培育各級各類人才,使我省人才結構不斷優化。“
話題鏈接:
吉林區域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高端人才連續兩年實現凈增長
目前,長光衛星累計研制并成功發射162顆衛星,“吉林一號”在軌運行衛星達到108顆,建成世界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2023年全省創新能力排名較上年度提升6位,提升幅度全國第一,創“十三五”以來最好成績。全省確認評價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4515戶,同比增幅全國第一。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柔性引進院士14名。2023年“吉人回鄉”人數21.7萬人,其中高校業生留吉人數13.3萬人,留吉率超過60%,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監制:于迅來 欒哲
統籌:趙乃政 孫春艷
文字: 徐慕旗 何澤溟
攝影: 王萌
執行:王丹丹 張馨月
設計:武官政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