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改革風氣之先,立開放大潮潮頭。
過去一年,我省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始終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不斷激發發展動能,奏響高質量發展最強音。
站上新起點,吉林正面臨新一輪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新征程上,該如何乘勢而上,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
今年全省兩會,與會代表委員圍繞如何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擴大對外開放等話題,積極建言獻策,共謀新發展、共話新未來。
優化營商環境,提升發展軟實力
優化營商環境是永不竣工的工程。我省一直把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作為推動吉林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突破口。
2023年,我省持續深化“五級書記抓營商環境”工作機制,并連續9年在春節假期后首個工作日召開優化營商環境加快項目建設大會,推進優化營商環境和項目建設。此外,還印發了《吉林省高效便利政務環境、公平公正法治環境、利企惠企市場環境、保障有力要素環境4個建設工程實施方案》,部署182項重點任務。一系列有力舉措,令全省各類經營主體活力迸發。
“要深入了解經營主體的感受,直面企業合理訴求,及時解決企業發展遇到的問題。”王萍萍代表認為,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最有發言權。她建議,深化政務服務改革,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深入推廣“審批不見面、辦事不求人”政務服務新模式,讓企業“少跑腿”“零跑腿”;擴大產業集聚效應,提高企業原材料與產品的就近配套率,吸引更多優質企業集聚,形成良性循環。
陳頌委員同樣認為政府應更加關注企業需求。他表示,只有以企業為核心,不斷優化政策環境,才能實現同企業共成長。陳頌建議,提升審批效率,讓企業積極參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動審批流程優化。同時,鼓勵企業關注政策走向,積極同政府部門溝通,反饋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使之更貼近市場需求,助力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助力民營經濟,打造發展新引擎
生產線滿負荷運轉、項目建設加速推進、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回望2023年,我省民營企業信心增強、輕裝上陣、大膽發展、底氣更足。
截至2023年9月,全省認定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118家(其中國家級12家),整合社會化服務機構500余家,累計為5.5萬戶民營中小企業提供服務。通過吉浙兩省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平臺,累計培訓民營企業家5650人。吉林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伐堅實有力。
“要增強民營企業的法律意識。”張嘉良代表建議,要充分發揮律師和律師事務所的作用,為民營企業提供前瞻性的法律建議。同時,搭建合作交流平臺,促進多方溝通與協作,并運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務效率,降低民營企業法律成本,為企業提供更便捷、靈活的法律服務。他還建議,要積極支持創新,搭建產學研平臺,培育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民營經濟健康蓬勃發展。
“要提升政策惠企的‘維度’,政務服務的‘溫度’,政商關系的‘純度’。”陳任博委員建議,引導民營經濟依托技術創新提質增效,依靠管理創新轉型升級。聚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推動我省民營經濟加快轉型升級,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此外,還要營造良好氛圍,持續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不斷增強民營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擴大對外開放,塑造發展新優勢
吉林省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在加強東北亞區域合作、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
2023年,我省全面加強與國家重大戰略對接,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組織黨政代表團赴滬、浙、蘇、皖、津、魯、粵等地開展合作對接、經貿交流、招商引智活動,簽約合作項目174個,合同引資總額2069.9億元。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702.9億元,同比增長35.7%。
“吉林省高度重視開發開放工作,一直把推進高水平開放作為實現吉林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張維宇委員說,去年我省出臺了推進高水平開放“1+5”支持政策和行動方案,為全省推進高水平開放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對此他建議,要把這些政策舉措繼續落實到位。立足打造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充分發揮沿邊近海優勢、政策匯聚優勢,以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為重要抓手,釋放我省開發開放平臺活力。圍繞長春新區、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琿春海洋經濟示范區等各自功能,大力發展外向型產業,全方位多層次深化對外合作,為吉林全面振興注入更多動能,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
2023年海關總署宣布,為了促進東北地區的內貿貨物運輸,吉林省在原有的口岸基礎上,增加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作為內貿貨物的中轉口岸。王波代表認為,我省對外經濟發展迎來嶄新機遇。
監制:于迅來 欒哲
統籌:趙乃政 孫春艷
文字:邱國強 閆虹瑾
設計:武官政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