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訊(趙成洪 記者李銘)2023年,通化市文聯團結和帶領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講好通化故事,傳播通化聲音,推動全市文聯文藝工作展現新氣象、實現新作為。
強化政治引領,夯實理論根基。通化市文聯緊扣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這條主線,積極舉辦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主題文藝實踐活動,持續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全市文藝界自覺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成果轉化為推動全市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
強化創作理念,豐富文藝活動。圍繞中心開展主題創作,征集紀念改革開放45周年優秀文藝作品近百篇,刊發“通達四海 化育未來”城市形象語書法作品,在“通化文藝”公眾號開設“七色之城美麗通化”文藝作品展播欄目,宣傳“七色通化”;征集文學、攝影、美術、楹聯、剪紙作品300余幅;在各級各類報刊發表文學作品3100余篇;通化市美協開展通化旅游風光美術作品展、“葡萄美酒映鄉情”美術作品展;佟江詩社創作50余首作品;戲曲家協會原創紅色題材優秀作品《守望》《白山紅雪》參加2023年吉林戲劇節演出;通化市民協持續授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藝術精品課程1000課時;通化市影協舉辦“遇見通化不一樣的美好”通化四季主題攝影,開展“冰雪奇緣·童話通化”中國通化冰雪旅游季攝影展、“鴨綠江畔、養生集安”全國攝影大賽作品征集以及丹東、白山、通化鴨綠江流域美術、書法和攝影展等活動;持續開展“萬幅楹聯飄紅百姓家”品牌活動,通化市楹聯學會攜手遼源市楹聯學會共創作400余幅主題楹聯。2023年,通化市文聯被省委宣傳部評為全省群眾文化賽事活動優秀組織單位。
強化精品意識,創作成果豐碩。通化市作協出版長篇小說20部、詩集1部、中篇小說集1部,在中央級、省部級報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3121篇(首)。電影文學劇本《絕壁》發表于《中國作家》;舞蹈《最美人參花》《冬去春來》在《印象·通化》中演出;話劇《回家·寶貝》獲得國家藝術基金扶持,在省內外巡演48場;《荷塘秋韻》獲全國石刻設計大賽首屆“伍丁杯”大工匠現場雕刻競賽銀獎;長篇小說《瑪珥湖》、詩歌集《白雪之上》、中國畫《白山黑水鑄忠魂》、書法作品《史記·管晏列傳》、松花石雕刻《參娃壺》5部文藝作品獲第十四屆吉林省長白山文藝獎。
強化組織建設,打造文藝隊伍。制定《通化市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公約》,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崇德尚藝,守正創新。建立“文藝專家庫”,推進“名師帶徒”工程,培養一批文藝“高徒”青年英才,目前已結成21對師徒。團結引領“文藝兩新”群體,對新文藝群體進行“身份賦能”。
強化陣地管理,把準文藝方向。加強文藝陣地的意識形態監管工作。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持續建強用好“通化文藝”公眾號和“通化文藝公益大講堂”等陣地,“通化文藝”微信號、視頻號刊發信息203條;“通化文藝公益大講堂”開展文藝培訓15場,受訓人數3000余人,點贊量超過3萬次。
2023年,全市各地文聯工作各有特色,精彩紛呈。集安市全力打造鄉村旅游示范村,創作書寫近400幅木質楹聯作品懸掛在農家庭院;通化縣開展“追尋抗聯英雄足跡,打造紅色旅游地標”采風創作活動,實現名城與名家“喜結良緣”;柳河縣開展“第一屆柳河縣羅通山文藝獎”評選活動;輝南縣舉辦“輝南·磐石兩地書畫作品展”,加強兩地文化交流;東昌區舉辦“我愛藝術通化有我”“喜迎新時代”文藝展演,通過歌舞、京劇、詩朗誦、獨唱等形式表達人們對黨的熱愛及未來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二道江區將志愿服務活動與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緊密結合,使基層文藝隊伍在各類傳統節日、“文化進萬家”“送歡樂下基層”中發揮主力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