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頂的星辰到腳下的大地,從廣袤的宇宙到幽微的粒子……2023年,一大批科技成果在科技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吉林印記——
“吉林一號”衛星星座組網工程實現“百星飛天”階段性目標;中車長客研制的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亮相上海;一汽紅旗全新混動專用氫能發動機首臺A樣機成功試制下線;吉林大學聯合中外科學家獲得高精度月球表面化學成分分布圖……一張張彰顯吉林科技“硬”實力的創新名片,在白山松水間熠熠生輝。
2024年,注定是向“新”而行的一年。全面振興,吉林率先突破,如何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全國兩會期間,會場內外,大家圍繞這一話題紛紛展開熱議。
堅持科技創新引領
讓“科技力”變為“生產力”
今年以來,長春新區積極探索制造業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的高效路徑,鼓勵和引導區內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進程,培育新動能、構筑新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圖為長春新區內“數智化”轉型企業自動化生產線。(吉林日報記者 石雷 潘碩 攝)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擘畫宏偉藍圖,“科技創新”是關鍵詞之一。
近年來,吉林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探索創新途徑,挖掘創新要素,集聚創新動能,釋放創新活力,推動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2023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吉林省排名上升6位,上升幅度全國最大;吉林省評價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4515戶,同比增幅排名全國第一……加速上揚的增長“曲線”,足以窺見吉林省創新驅動迸發出的澎湃活力。
提及創新,全國人大代表楊永修想到的第一句話就是“創新是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在一線成長起來的技術工人代表,過去一年里,他深入企業重點研發崗位、職業高校、民營企業等開展走訪調研,掌握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楊永修說,民族汽車品牌紅旗的躍遷發展,讓我有了參與最前沿、最先進技術研發與生產制造的機會。隨著汽車產業轉型不斷深入,對于創新的要求越來越高,必須持續不斷地進行技術攻關。因此,今年全國兩會,他提交了關于“加強新能源領域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技術攻關”的建議。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 全國政協委員韓丹表示,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但科技創新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要提高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就要不斷地優化營商環境,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支持企業把科技力轉化為生產力,解決從“科研”到“技術”的轉化難題。
“創新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币云髽I為科技創新主體,政府部門亦有所作為。吉林省科技廳圍繞攻關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積極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整合和優化科教創新資源,爭取更多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戰略科技力量在吉林省布局。加快建設長白山實驗室、三江實驗室、吉光實驗室3個省實驗室,推進省科技創新研究院、省氫能產業綜合研究院建設,集聚更多創新要素服務產業發展,助力未來產業培育。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讓“千里馬”競相奔騰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優化創新產業環境,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加大人才振興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創業創新平臺,支持東北留住人才、引進人才。
第十三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科技創新主題展區,中外展商向觀眾展示最新科技成果、最時尚互動體驗和最潮流技術運用。圖為參觀者對中國中鐵鐵路接觸網供電系統演示沙盤產生濃厚興趣。(吉林日報記者 石雷 攝)
近年來,吉林省錨定人才強省的建設目標,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先后舉辦一系列招才引智活動,出臺一系列人才政策舉措。全省高級職稱人才從凈流出轉為凈流入,高端人才連續兩年進大于出。2023年高校畢業生留吉13.3萬人、留吉率超過60%,創歷史最好水平。
如何用好人才“第一資源”,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必答題,也是楊永修重點關注的問題。針對未來5年吉林省汽車產業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缺口現狀,楊永修建議,從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的戰略高度出發,利用吉林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傳統優勢,支持吉林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本科大學,優化現代汽車產業人才供給結構。
“以實用性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是未來方向。”在吉林省理工技師學院校長柳寶全看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帶來新挑戰,人才正成為各行業競爭的高地,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關鍵。他坦言,要通過多元化前端培養,培育出能對接產業、造就能適應并引領時代的技能人才。
“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除了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還需要良好的激勵機制、發展平臺和政策環境,讓更多‘千里馬’聚集吉林競相奔騰?!遍L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賈宏光表示,企業要健全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等體制機制。同時,為員工發展提供良好平臺,讓青年員工干事有舞臺、成長有空間、發展有未來,這些都是吸引人才留在企業的關鍵因素。
強化體制機制保障
讓“科技花”結出“產業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任務。
通化縣不斷強化人才引領科技創新工作力度,實現了以東寶、安睿特、安宇生物科技為代表的生物制藥企業快速崛起。圖為通化東寶藥業包裝車間。(吉林日報記者 隋二龍 攝)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全國政協委員姜明說,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作,既要統籌布局、協同推進,又要抓住重點,突出關鍵環節。
如何持續加強黑土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技術與模式落地轉化,是姜明關注的重點。身為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的總指揮,姜明委員帶領科研人員走遍了7個萬畝級核心示范區的30多個市縣,扎扎實實開展調查研究。今年全國兩會,他就應對秸稈打包帶走黑土、侵蝕溝綜合治理、黑土地保護工程建設等提出建議。
如果說“從0到1”代表著科技創新的原始突破,那成果轉化進入市場就是“從1到無窮”的路徑演進。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的“關口”。
從科技成果到現實生產力,離不開體制機制鋪路架橋。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雙千工程”,實施科技攻關“揭榜掛帥”“軍令狀”機制,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柔性引進院士14名……我省著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面臨著從實驗室到產業化、從想法到市場的挑戰。”韓丹表示,要下大力氣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組織對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聯合攻關,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奠定堅實產業基礎和能力基礎。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如果僅靠“一招鮮”,很難“吃遍天”。對此,吉林省通用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吉寶深有感觸。他表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需要政府、高校院所、企業多方共同努力。要進一步暢通企業與高校院所溝通渠道,引導高校院所科研方向與企業生產需求精準接軌;企業在鏈接高校智力資源的同時,要精準把握和利用科技成果轉化新政策,通過積極引入先進科技成果,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
令人振奮的是,近年來,吉林省科技創新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強大活力,傳統產業“老歌新唱”,新興產業“歌聲嘹亮”——
作為“長遼梅通白延醫藥健康產業走廊”的雙核之一,長春市全力助推醫藥健康企業創新發展,一批高科技企業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圖為金賽藥業工作人員在高效液相色譜檢驗室對產品進行檢驗。(吉林日報記者 石雷 攝)
全省實施汽車產業集群“上臺階”工程,搶占新能源汽車發展新賽道,全力打造世界級汽車先進制造業集群,向著萬億級規模挺進;中車長客產品已出口到美國、澳大利亞、巴西、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吉林化纖企業纖維原絲產能達到16萬噸,位居全球前列;“吉林一號”衛星星座實現“百星飛天”;“吉林大學一號”衛星完成技術調試和檢測,其技術填補國內相關領域空白;長春希達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全球首款120英寸4K Mini LED直顯超級電視收獲大量海外訂單……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吉林省正開拓進取、砥礪前行,為全面振興率先實現新突破匯聚磅礴力量。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