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新質生產力正成為最熱詞語。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
“新質生產力”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
這釋放出鮮明信號,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細節正在“填滿”,發展路徑愈加清晰。
2024年,實施東北振興戰略邁進第三個十年。
關鍵“節點”,如何續寫全面振興新篇章?很顯然,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重要突破口。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吉林省政協副主席郭乃碩就將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與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疊加”在了一起,給出深度思考。
郭乃碩建議,以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為契機,全力打造東北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和增長新動能,推動東北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和生產關系變革,建設東北地區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的“雙高”新發展格局。
新質生產力,“新”從何來?
“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要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為目標,加大東北地區全方位對外開放程度和力度,依托高水平對外開放合作機制和國際國內雙循環機制框架,加快整合國內外科技創新資源和激發創新活力。”他認為,要進一步融入國際國內科技創新網絡,積極適應并影響相關規則體系,強化優質創新要素配置能力。加大培養國際化人才力度,增強對國內外科技創新資源的匯聚能力。通過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嵌入國際產業網絡,推動產業國際化發展,推動東北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國際化產業競爭優勢的形成。
新質生產力能夠不斷孕育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向“新”而行,會給東北全面振興注入哪些強勁動能?
“新質生產力以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尋求高品質社會生活、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可以‘增’強東北發展能級,‘增’加發展領域,‘增’高發展質量。”郭乃碩表示,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為指導,強化政策支持和引導,擴大對新一代信息、基因、能源、材料等領域的扶持力度,有助于引導企業和投資者在未來產業領域進行創新和創業。同時,通過建立市場化合作機制,可以促進政府、科研機構、企業之間的協作與交流,鼓勵跨界融合。加快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深化基礎研發和應用研究,加快原創技術、底層技術、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解決“卡脖子”問題,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推動東北地區傳統產業向自動化、智能化、綠色化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全面發展。
新質生產力發展與新質生產關系相適配,新質生產力發展受到科技創新發展速度、創新鏈產業鏈協同度、政府政策和市場需求變動等因素的影響。
那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該怎樣找準著力點?
“東北地區目前的傳統生產關系對新質生產力發展存在一定的制約。這需要在所有制形式、組織分工和產品分配方式等方面進行深度的變革。”郭乃碩建議,在生產資料方面,需要加快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推動所有權關系多樣化,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組織分工方面,需要加快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靈活、多元化的跨部門、跨界合作模式。注重政產學研等各方的優勢,實現高效協同協作,更好地發揮創新的效能。在分配方面,需要資源要素分配方式已變得更加復雜和多樣化,定向、集中、動態和組合分配等方式成為主流,亟須從政策制度層面加以進一步引導和規范。由此,更好地適應新質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建設東北地區高水平全方位對外開放和高質量全面發展的新發展格局。
原標題:兩會第一觀察·新質生產力②|郭乃碩:以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為契機,全力打造東北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和增長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