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設備現場作業。于淼 攝
三月的東北,乍暖還寒,正是鹽堿地備耕的關鍵期。在大安市龍沼鎮、新平安鎮,近2000公頃鹽堿地治理項目已經全面啟動,沉睡的耕地后備資源正在被喚醒。
在大安市鹽堿地治理項目現場,耕地的增施有機肥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為了確保有機肥在耕地解凍前全部增施到位,鉤機、鏟車、拋糞機齊上陣,數臺大型設備來回穿梭,力爭在短時間內以每公頃30噸的標準,將5.94萬噸有機肥全部拋灑完成,為今年的糧食生產打好基礎。
“目前這段時間正是拋灑有機肥的最好時節,趁著土壤還沒全面開化,機械車輛方便作業,拋灑也更均勻。”大安市龍海灌區鹽堿地治理項目標段負責人董要東說,拋灑有機肥是為了提高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大量增施有機肥能夠使土壤更肥沃,實現高產穩產。
大安市地處松嫩平原腹地,曾有鹽堿地近100萬畝,由于土壤鹽分重,堿化度高,農作物很難正常生長,因此也被稱作“地球之癬”,但隨著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國家試點項目工作的不斷推進,2023年,大安市就完成了5.28萬畝的建設任務,并實現了當年整地,當年治理,當年種植,當年見效。
“2023年改良后的產量達到每公頃1萬斤以上。按照這個效果,4年后,每公頃達到1.5萬斤以上是沒有問題的。”大安市自然資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王長志說。
目前,大安市探索形成了“以水定地、集中連片、生態改良、良種自育、現代化生產經營”的鹽堿地綜合治理“大安模式”,實現耕地增加、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生態增效的“多贏”局面,也成為我省新的糧食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