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外國語學校食堂里,干凈整潔的環境、可溯源的食品留樣設備、全流程智能終端大屏……校園食品開啟數字化管控和服務新模式,進行全方位可視化展現,實現了對學生餐的食品安全采購、生產、流通環節的智控、風險管理及預警、食品安全等全流程校園餐飲服務管理。
在白山市職業技術學校,智盤系統結算平臺、洗消烘一體化自動刷碗設備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只要把餐盤放上“智盤系統”,就可以顯示這一餐攝入的營養成分、菜品價格,在輔助指導學生營養進餐的同時,大大提升了結算速度,縮短排隊時間,保障用餐秩序。一體化自動刷碗設備更是實現了洗碗、消毒、烘干一站式完成,從源頭上確保師生的用餐安全。
堅持四強化、四監管,白山市嚴格執行“四個最嚴”要求,鞏固深化齊抓共管的校園食品安全排查整治“一盤棋”,堅守校園食品安全底線,發揮智慧監管效能,守護廣大師生“舌尖上的安全”。
落實責任 層層監管
落實地方屬地責任。白山市明確縣(市、區)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第一責任,壓緊壓實食品安全屬地責任。
落實教育部門管理責任。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全面指導督促屬地學校落實食品安全校(園)長負責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指導、監督學校加強食品安全日常管理,定期開展食品安全隱患自查整改。
落實學校、企業主體責任。校(園)長作為學校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必須做到親自研究、部署和督導落實食品安全工作。配齊配強食品安全總監和監督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制度。嚴格落實“校(園)長陪餐制”,加強從業人員管理和培訓,嚴格開展庫存食品原料清查、食品加工制作流程、消毒保潔、學生就餐管理。
落實部門、社會監管責任。一方面,嚴格落實食品安全監督執法管理責任。教育部門積極與市場監管、公安、衛健、城管等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在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共享、應急處置等方面持續溝通協作。對學校食堂和涉校的配餐企業進行專項檢查,盯緊學校和企業采購、加工、留樣、消毒、配送等各個環節,不斷提升監督、服務和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廣泛開展宣傳引導,調動群眾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積極性,設置食品安全舉報電話,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打擊非法食品經營和學校周邊不良商販,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和支持學校食品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圍。
系統建設 全程監管
強化措施補齊短板。該市對照《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關于落實主體責任強化校園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導意見》和《校園食品安全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開展自查整改,抓住關鍵項、守住基本項,及時破解制約食品安全的問題,特別是對場所設施設備不完善、采購要求不嚴格、蟲害控制不力等重點問題,拿出具體可行的解決辦法,明確整改時限,確保全部達標。
創新舉措統籌推進。白山市將校園食品安全列為“頭號工程”,投資5000余萬元,委托吉科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發建設了覆蓋全市域、全環節、全鏈條、可追溯的智慧校園食品安全監管平臺。并配備了農殘快檢設備228臺、AI智能后廚監控設備248套、移動執法終端346套。依托一個監管平臺和四大管理業務系統,嚴把食材入口關、加工制作關,落實好陪餐、留樣、消毒、環控、自查等重點環節,完善校園食品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實現校園食品安全從傳統監管到智慧監管的目標。
突出源頭管控。學校嚴格執行采購產地、企業、供應商準入制度,嚴格對供應商進行資質審查,推行食品采購溯源化平臺,實現采購信息透明化和可追溯,杜絕價廉、質差和“三無”食品流入學校,確保在源頭上保障食品質量安全。
嚴格過程監管。利用AI智能監控和溫濕度預警,加強對食品貯存和配送環節監管,確保食品在貯存和配送過程中始終保持安全。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標準和操作流程進行食品加工制作,確保加工環節規范嚴格。
強化風險預警。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定期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時發現和消除食品安全隱患。監管人員隨機開展線上巡查,發現問題立即通報學校,督促落實整改。
嚴格標準推動落實。為學校配備果蔬農殘快檢設備,實現食材風險提前預判。鼓勵學校在“減油、減糖、減鹽”“光盤行動”“節省餐具”等方面進行探索實踐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全市選樹典型學校,傳播先進經驗,帶動其他學校借鑒發展,激發全市校園食品安全創造力,推動整體工作水平大幅提升。
專項整治 常態監管
開展聯合檢查。白山市教育局每學期聯合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校園周邊餐飲店開展檢查,對衛生不達標的小飯店、小賣店等給予通報,限期整改,及時取締面向中小學生服務的無證照“小餐桌”和“小餐飲店”。聯合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不定期對校園周邊存在的非法流動食品攤位、無證照小吃等開展整治。
加強檢查抽查。對學校食堂和配餐企業實行風險分級管理,針對不同類別、規模,實行常態化日常檢查和隨機抽查,加大日常檢查頻次,杜絕不合格食品進入校園。
關注安全信息。對全國各地發生的校園食品安全事故保持高度關注,第一時間掌握信息,第一時間開展對照自查,無論有沒有類似問題,都以案為鑒、舉一反三。
宣傳教育 全民監管
食品安全知識進校園。全市各所學校通過舉辦講座、培訓、張貼宣傳畫、播放宣傳片等多種形式,學習宣傳食品安全相關知識,普及法律法規。
鼓勵社會參與監管。通過公開各地教育局、學校的網站公眾號投訴電話和《致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強化社會參與、群眾監督。落實家長“陪餐制”,讓家長代表走進學校,體驗學生在校用餐情況。組織家長代表到配餐企業實地考察,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整改。
加大社會宣傳力度。實施“互聯網+明廚亮灶”工程,通過手機APP實時向家長和社會公眾公開學校食堂的操作過程,直觀了解學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狀況。
通過三年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全市校園實現了“互聯網+明廚亮灶”達標率100%、食品安全責任險參保率100%,消除各類食品安全隱患1500余項,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認可和社會群眾的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