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韶華作詩,用堅守詮釋初心使命;她用時光作畫,用堅定渲染如火熱忱;她用敬業鑄魂,用忠誠守護紅色印記。27年春去秋來,她始終扎根一線,發掘抗聯遺址,傳播紅色故事,她就是磐石市文物管理所所長李秋虹。
1997年,學財會的李秋虹機緣巧合來到了磐石市文物管理所。因為文保工作的專業性極強,她通過成人高考考入吉林大學,后來還加入到學校的考古隊。慢慢地,她對文保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發自內心地愛上了這一行。
“從事這個工作沒有熱愛很難堅持,得耐得住寂寞,跟野外文物遺址打交道,跟館藏文物打交道。”工作中的李秋虹,是鐵打的“文保花木蘭”。2008年,她作為磐石抗聯史的研究者、抗聯文化的傳播者,以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為契機,對磐石市文物遺址進行調查摸底。一年多的時間,她帶領4名普查女隊員用雙腿走遍磐石18個鄉鎮街,涉過險灘,攀過高崖,遇過蛇和成群的蜜蜂……每遇到困難和險境時,李秋虹的耳畔常能回想起一位老局長的囑托:“丫頭,磐石的紅色文化不要忘了,一定要好好保護、研究!”
這支5人“女子普查隊”不怕風吹日曬,走遍了磐石境內抗聯遺址,發現磐石不可移動文物遺址577處,確定重點抗聯遺址114處,一一登記造冊,并設立保護碑,新發現文物遺址數量列吉林省前列。
2009年,李秋虹抓住政策契機,在文物管理所的基礎上申請成立了磐石市博物館、磐石市抗日斗爭紀念館,十幾年來,她多方渠道爭取資金為磐石博物館建設打下堅實基礎。2018年,李秋虹主持申報“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保護與展示工程”獲得批準,從方案制作到具體實施的每一項任務她都時刻緊盯,毫不松懈。在她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該工程順利實施,讓磐石的文物事業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李秋虹帶領文物征集小組利用多種途徑征集各類文物。2020年,磐石市博物館館藏文物達到7000余件(套),其中不乏文物精品。
數年的文物征集與實地探訪,李秋虹對發生在磐石這片大地的歷史諳熟于心。走在磐石的山水之間,她漸漸意識到,自己真正的使命不只是挖掘文物,更應該將磐石的紅色文化傳揚出去,讓沉睡在展柜里的文物訴說出自己的歷史,讓紅色基因血脈相傳。
2015年,磐石市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她策劃的《烽火磐石——磐石人民抗日斗爭史陳列》專題展,一下子打響了博物館的名聲,并榮獲吉林省第二屆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評選優秀獎。多年來,她策劃的多個專題展,教育重點突出、感染力強。她還利用抗日斗爭紀念館平臺,化身為講解員,向廣大市民及未成年人大力宣傳磐石抗聯文化。自博物館對外開放以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義務宣講抗聯歷史1000余場,接待省內外觀眾50萬余人次,為傳承磐石抗聯精神作出積極貢獻。
沉浸到這些工作中,李秋虹愈發感覺到使命感,“做紅色文化的傳承者、研究者、保護者,把他們的事跡宣講出來,有一種發自內心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我終于找到了我的使命和奮斗目標。”
27年來,從青年至中年,李秋虹憑借著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鉆研和那股不服輸的韌勁,不斷推動著磐石市紅色文化高質量發展。她曾獲“吉林省文物普查工作先進個人”“吉林省文物安全工作先進個人”“吉林省優秀共產黨員”,入選“吉林好人”,近日入選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候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