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末,鎮賚縣嘎什根鄉的水稻育苗大棚里,省農業科學院水稻栽培與耕作技術研究團隊侯立剛研究員正在大棚內采集數據。
從1988年在嘎什根鄉就地取材,采用“馬糞調酸法”破解鹽堿地水稻育苗難的困惑,到如今“一搶三替”栽培技術在鎮賚水稻生產中推廣應用,省農業科學院水稻栽培與耕作技術研究團隊老中青三代,已經在嘎什根鄉駐守了36個年頭。
從“堿疙瘩上種不出水稻”到實現重度鹽堿地改良當年畝產超600斤,科技創新在這片白花花的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走進省農科院嘎什根鄉水稻實驗站樓內,一排排獎狀十分耀眼。
蘇打鹽堿地大規模以稻治堿改土增糧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201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超級稻高產栽培關鍵技術及區域化集成應用,2014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記者細數了一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省部級二等獎”2項,“省部級三等獎”3項。2022—2023年,該團隊先后被評為吉林省工人先鋒號、全國工人先鋒號。
試驗大樓里,各種試驗器材琳瑯滿目,專家們正忙著對采集的鹽堿土理化性質進行檢測。
“第一代科研人員解決的是從無到有的問題,第二代解決的是從低產到高產的問題,到了我們這一代,主要研究的課題是‘優質優價’,在保證水稻產量、提高水稻質量的同時,幫助農民節本增效,讓農民在‘以稻致富’這條路上走得踏實。”侯立剛手里的玻璃器皿偶爾發出清脆的碰撞聲。
“百千萬人才國家層次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吉林省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對于侯立剛來說,榮譽之下是更大的責任和壓力,唯有帶著團隊全力以赴,馬不停蹄、分秒必爭。
2022年,團隊成員馬巍先后榮獲“吉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吉林好人,最美職工”榮譽稱號。
此時,馬巍正從嘎什根鄉急匆匆趕往鎮賚縣大屯鎮大官村。
“老任頭的水稻育苗防病工作正是關鍵期,要去看看秧苗長勢。”話音剛落,破舊的小轎車已經在村路上卷起一陣白土。
這是馬巍駐扎嘎什根鄉的第十一個年頭,新技術、新模式,不斷從嘎什根鄉向鎮賚縣甚至更遠的地區輻射。
曾經的大官村“三步一換土”,稻農老任頭——任志國年年種稻,年年不打糧。
從2014年開始,省農科院專家團隊入駐大官村,從治理讓農民望而生畏鹽堿土“馬尿紅”入手,“一地一策”,因地選種、因地施策,水稻產量也從原來200斤/畝,增加到1350斤/畝,翻了近7倍。
侯立剛等人創新的“深厚耕層+肥沃耕層+降礙除障”物理改良與生物改良相結合的水田合理耕層構建技術,進而完成了“建良田+選良種+用良法”鹽堿地生態改良方案的第三代更迭。
如今,在老任頭的7000多畝稻田里,集結了各種先進的水稻栽培新技術和各種先進的監測設備,他的大米品牌“老任頭”已經遠近聞名,價格攀升到每斤20元。
離開老任頭的育苗大棚,馬巍直奔建平鄉麗華家庭農場。毛印華和毛旭正站在地頭翹首等待。
“這是耐鹽堿又好吃的新品種,看起來長得不錯!”多年來,毛旭在省農科院的指導下,不僅把水稻產量提高了,還開展了“稻蟹共生”等“一地雙生”種植技術,讓鹽堿地產出好水稻,賣出好價格。
科技與政府緊密結合、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專家與農民緊密結合,省農科院水稻栽培與耕作技術研究團隊在生產中進行科技攻關,在實踐中進行技術推廣,形成了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同步,科研緊密為生產服務的新模式,助推鎮賚縣水稻生產,實現了從無到有,從低產到高產,從高產到優質三個階段性跨越。
如今,鎮賚縣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55萬畝,成為吉林省水稻種植面積第一縣,而種稻面積40多萬畝的嘎什根鄉,則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第一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