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棚膜十畝田,春夏秋冬都賺錢。當露地蔬菜還沒開始移栽,而舒蘭市環城街道興山村的蔬菜大棚里,翠綠的黃瓜已經掛滿枝頭,清新的瓜香撲鼻而來。興山村黨支部書記李世光早早的帶著幾名農民,來到溫室大棚進行采摘、打包,等待客商前來提貨。
“我這兩棚黃瓜,已經上市20天了,每天的產量在三、四百斤左右,由于品質好,銷路不錯,我們村的黃瓜在出棚以前就被客商搶先訂購了!”說這話時,李世光難掩喜色。
幾年前,在南方創業的李世光,懷著對故鄉的眷戀和情懷,回到家鄉擔任興山村黨支部書記。彼時的興山村沒有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相對薄弱,村里大量的人口外流,尋找適宜當地發展的產業,讓村民在產業發展中有錢賺,成為李世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
2023年,興山村利用緊鄰國道且距舒蘭市區較近的區位條件,依托農業資源優勢,規劃建設了占地面積3萬余平方米的棚膜經濟項目,共建設了20棟溫室大棚,實行“黨支部+公司+農戶”的運營模式,帶領農民增收致富。
大棚里,辣椒、茄子、西紅柿等蔬菜長勢正旺,幾位農民正在為剛剛打包好的黃瓜打印上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李世光說,為了保證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這里所有種植的蔬菜都是采用有機的種植方式,用發酵過的雞糞做底肥,配合自動化噴灌、除蟲粘板等現代化手段,生產出來的蔬菜品質優良,全程可追溯。
為了拓寬農民致富路,興山村不斷探索產業融合發展路徑,計劃建立蔬菜加工廠,將蔬菜加工成干菜,延長產業鏈條,同時打造“一分田小菜園”項目,以市民繳納租金認領地塊栽種蔬菜的方式,開啟農旅結合新模式,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今年,李世光還計劃引進生物發酵床養豬技術,通過種養循環,讓蔬菜品質更高、養豬更加省時省力。
憑借著產業發展多點開花,興山村實現了“逆襲”。2023年,興山村棚膜項目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80多萬元,用于村民務工開支30萬元,讓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一年四季有錢賺。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