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張高鐵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復興號亞運智能動車組、全球首列時速160公里氫能源市域列車……近年來,一系列彰顯我國軌道交通領域最新創新成就的高端列車從中車長客廠區緩緩駛出,向全世界遞出了代表中國高鐵的亮麗“名片”。
冬奧賽場、亞運賽場內外,中國高鐵備受贊譽,它以安全舒適的乘車環境、風馳電掣般地運行速度、便捷化人性化的智能設備,為無數國際友人留下了珍貴的體驗與回憶。
這張亮麗“名片”之所以能夠閃耀全球,離不開中車長客的軌道列車研發設計團隊,多年來,他們秉承著高度自主創新的研發思路與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決心,正持續為中國高鐵這張亮麗“名片”增光添彩。
40余套方案 5000余份圖紙 鑄就冬奧列車
時間回溯到2017年,北京冬奧正在緊張忙碌地籌備中,冬奧會配套高速軌道交通建設正式啟動,一列穿梭于各大滑雪比賽舉辦地,保障運動員、工作人員與觀賽群眾出行需求的高端智能列車亟待出爐。
此時,中車長客肩負起了重擔,一支由軌道交通領域科學家、首席專家、骨干設計師組成的京張高鐵復興號智能動車組設計團隊迅速成立。
“在研發京張高鐵復興號智能動車組的幾年里,我們幾乎是沒日沒夜地反復錘煉細節,光是車頭方案就做了42套。”設計團隊專家劉俊陽表示,為達到整車最終設計方案的完美呈現,所有方案歷經評審300余次,繪制各種結構圖紙5000余份,列車電氣圖紙更是達到萬余張。
“你知道時速350公里的動車穿過地下102米深的隧道產生的壓力會有多大嗎?”劉俊陽說,“如果壓力波控制不好,那么列車的安全性與舒適性將大打折扣。為解決該難題,設計團隊結合全車2700多個監測點的實時數據,通過優化車輛氣密性和壓力控制兩方面功能,最終達到了控制壓力波、提高整車安全性與舒適度的目標。”
2019年12月30日,首列京張高鐵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從北京北站出發,駛向河北張家口市崇禮區太子城站,世界上首條時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鐵——京張高鐵正式開通試運營。
如今,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已經形成了家族化系列產品,疾速奔馳于我國廣袤的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地貌,廣泛適應高原、嚴寒、高溫、風沙等各種自然環境,是我國軌道交通領域的一顆璀璨“明珠”。
4707次零故障運行 “虹韻紫”亞運列車彰顯硬實力
2023年9月,第19屆亞運會在杭州舉行,“虹韻紫”是本屆杭州亞運會會徽的主色調,復興號亞運智能動車組將其巧妙地運用在了列車外觀涂裝上。
然而,紫色屬性艷麗,在噴涂過程中往往會透出底色,從而改變原有色彩的飽和度,容易出現色彩偏差。
為解決這一問題,外觀設計主管賈興瀧帶領團隊進行了各種嘗試。通過邀請專家研討和現場試驗等方式,對油漆顏色進行了多次電腦調配試驗。經過20多種調配后,實現了“虹韻紫”的完美呈現,并通過在油漆中增加珠光粉,提高了“虹韻紫”的金屬效果,提升了動車組的裝飾質感。
“4707次零故障運行的實現,是列車綜合管理能力的體現。”設計團隊研發人員王連富表示,復興號亞運智能動車組搭載了車載安全監測系統、車載故障預測以及健康管理系統,不僅能夠實時監測車輛各系統狀態,還可以通過構建“車——地”一體的大數據分析平臺,實現列車故障預警預判、數據匯總存儲和健康狀態評估,仿佛配備“隨車醫生”,為乘客出行保駕護航。
“綠色、智能、節儉、文明”不僅是本屆杭州亞運會的辦賽理念,也是亞運列車的設計理念。為提升列車的舒適性,同時實現綠色環保目標,設計團隊通過運用新型變頻空調機組能夠達到車內溫度±1℃的控制精度,可實現節能15%。
2023年10月8日,杭州亞運會順利閉幕,復興號亞運智能動車組圓滿完成了亞運期間的交通運營保障任務。穿梭于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紹興、湖州6座城市之間,4707次的零故障運行,彰顯了這趟列車的硬實力。
5千瓦時能耗 續航1000公里 氫能列車引領未來
今年3月21日上午,一列通體呈藍色的“科幻列車”駛過中車長客軌道列車試驗線,它正是中車長客于2022年12月發布的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
這次試驗,完成了全球首次氫能列車時速160公里的滿載運行。經測算,試驗中,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每公里實際運行平均能耗僅為5千瓦時,最高續航里程可達1000公里以上。
“這是我最驕傲的研發作品!”中車長客新技術研究部新型能源研究室主任石磊說,“研發伊始,面對全新的驅動能源形式,國內根本沒有原型車可以參考,研發設計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難。”
國內沒有相關參考,石磊與研發團隊就放眼海外。此時,研發團隊分為3個小組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技術摸索和調研工作,迅速形成了3種氫能市域列車的車輛架構、氫能設備選型和布置方案。
“針對這3套方案,團隊進行了全面分析,涵蓋了車輛重量、軸重、動力性能等關鍵特性。最終,經過一周的論證,確定了分布式集群混合動力車輛的技術架構方案。”石磊說。
為滿足車輛動力需求同時降低能耗,設計團隊以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電網實時調度優化策略為基礎,結合車輛動力源和負荷特性進行調整,最終形成了自主開發的在線能量管理控制策略,至少可以降低整車10%的能耗。
石磊表示,研發設計工作中的困難與問題并不是阻礙,相反,它是我國軌道列車領域取得一次又一次創新與進步的階梯,能夠扎根一線,為中國高鐵這張亮麗“名片”持續增光添彩,是所有研發人的驕傲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