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村民流轉土地、成立合作社,搞種植、搞養殖、辦工廠,發展電商、發展鄉村旅游,從一個地地道道的外來媳婦成長為少數民族村的漢族當家人,走出了一條符合發展實際的“朝陽路徑”。她就是東遼縣安石鎮朝陽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韓麗。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貧困村”“誰來誰糟心”……2004年,韓麗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面對的就是這樣的朝陽村。如何能盡快擺脫朝陽村貧困落后的面貌,讓村民富起來、錢包鼓起來?通過不斷探索,韓麗有了答案——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把“建強組織、抓好致富隊伍”作為最關鍵的“振興法寶”,確定“黨組織主導、產業融合、村企共享”發展路徑。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韓麗注重把根在朝陽、心在朝陽、產業在朝陽的本土人才選入村“兩委”班子,始終以打造建強一支農業農村實用帶富隊伍為己任,以身作則從“領導者”成為村內產業發展的“服務者”。
她發動村內36名50周歲以下、常年在村且服務能力較強的黨員,加入到村里政策宣講、糾紛調解、環境保護工作中。實施黨員“創業帶富”工程,帶領26名黨員創辦小酒坊、襪子廠、農作物加工廠等村辦企業,為村民增強致富信心。
“朝陽村的村民黨員要承擔多種角色,既當工作中的戰斗員,又是為百姓做實事的服務員,也是帶領群眾致富的領航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表n麗如是說。
韓麗清楚,在農村,農業就是基礎。她把村土地集中流轉,成立合作社,動員村民以工、以技術、以土地方式入股,一起搞種植、搞養殖,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她深知百姓要盡快致富,不能單靠種地。幾年來,韓麗帶頭先后成立7家企業,涵蓋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教育培訓,通過企業發展,給村民帶來實惠,解決本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同時也為村集體創收。
近年來,韓麗抓住國家打造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契機,開辟了“紅色文化、綠色觀光、金色稻田、銀色冰雪、夜色休閑”的鄉村旅游發展新路線。精心打造全省首家村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館,兩年來接待各類培訓班200余期,總收入達到650萬元;編制《朝陽村特色村寨規劃》《朝陽村鄉村游發展規劃》,建設綠色觀光農業生態園、稻田觀光園,每年“綠色觀光”帶動村集體增收60余萬元;為解決村民農產品銷售問題,連續10年舉辦十月農民豐收節,幫助13家種糧大戶簽訂供銷訂單,開通農貿小市場,營業額每天可達1.5萬余元;建設冰上娛樂設施和雪上娛樂設施,吸引大批游客來滑冰戲雪;建成民族夜市餐飲一條街,開通“旅游公交定制專線”,“夏季夜游”日均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
多年來,韓麗深入推進“三治”融合鄉村治理模式,引導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為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她帶頭組建擁有43人的“五老”服務隊,充分利用“五老”名望、經驗優勢,讓“五老”化身糾紛處理“調解員”、鄉風文明“引導員”、決策建議“智囊團”,發揮余熱參與村級事務。組建“少數民族服務團”,針對少數民族留守老人因子女出國務工無人照顧等現實難題,組織32名黨員與68名少數民族留守老人結對包保,每周走訪入戶,幫助老人把手機設置一鍵撥號,一通電話黨員即可上門解決老人生活所需。定期召開村民普法大會,組織“以案說法”專題講座,為村民講解法律知識,將法治教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組建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實現矛盾調解率100%、村民“零上訪”。建立道德積分超市,開展“文明家庭”“文明示范戶”評選活動,以文明鄉風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在韓麗的帶動和全體村民的不斷努力下,朝陽村的村容村貌明顯改善、產業結構更加多元化,形成了“以企帶村壯大集體經濟、以工帶農促進群眾增收、以商帶戶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模式。2023年,朝陽村毛收入達1000余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近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