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記者來到通化縣西江貢米有機種植基地,水稻田里,一群群小鴨子悠然游弋于稻浪之間,忙著除草啄蟲,成為稻田新“管家”。稻鴨共生,走出一田雙收新“稻”路。
稻在水中搖,鴨在稻中游,稻田間小鴨子們以其獨特的“巡田”本領,完成除草、除蟲的任務,有效減少了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同時,鴨糞留田,直接實現種養循環。
“鴨子吃掉稻田里的各種害蟲和雜草,能有效促進水稻對土壤養分的吸收,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危害,鴨子的糞便還可作為稻田的肥料,形成不施用農藥和化肥的生態種養環境,有效降低了人工管理成本,提高稻米品質。鴨田稻米也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高出市場價格一倍有余。”通化縣西江貢米種植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臧望喜笑著對記者說。
鴨促稻長、稻促鴨肥,臧望喜還給記者算了筆賬:“我們現有有機種植基地1000畝,計劃投放鴨苗1萬余只。夏天投放鴨苗,每只買入約10到15元錢,秋天收獲時每只鴨子賣出約25到30元錢。同時,可節約農藥、化肥、人工等支出20多萬元。”
自2015年以來,通化縣西江貢米種植水稻專業合作社積極探索稻田養鴨生態種養模式,既養出了“生態鴨”,還種出了“生態米”,實現一田雙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李銘 孫鑫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