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照老禿頂。李林 攝
舟行水上入畫中。
露水河狩獵場。孫蒞珉 攝
八里坡文化園寫生。
仙人谷景色。
白山市江源區灣溝鎮百卉園。
千年崖城風景區。
在森林里游玩、嬉戲。
挑戰自我的游戲。
彩虹滑道。
松嶺風光。生成志 攝
項目引領行動堅持“項目為王”,把建設文旅項目作為提升市場承載力、滿足多元化需求的硬支撐,圍繞中心城區、沿松花江和鴨綠江謀劃項目,推動吉林省冰雪運動中心、鎏金島度假區等項目投入運營;
冰雪旅游奪金、避暑旅游拓展、鄉村旅游升級、體育賽事引流、“旅游+”融合發展、文化賦能旅游等行動,促進旅游與冰雪、生態、農業、體育、文化等多元業態融合發展,以旅游帶動全市“百業興旺”;
品味白山、旅居白山、暢通白山、好品白山、智慧旅游等行動,突出吃要吃出特色、住要住得舒服、行要暢通無阻、購要物美質優,不斷創新提供新的旅游產品、線路,讓旅游業質態更優、體驗更好;
經營主體壯大和綜合服務提升等行動,培育一批領航型、骨干型、成長型文旅企業,切實發揮平臺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加大旅游市場整治力度,凈化旅游市場秩序,提升全市旅游業供給水平和服務質量;
品牌塑造和宣傳營銷行動,大力推廣“金山銀山·美麗白山”品牌形象,辦好“長白山之夏”“長白山之冬”等節事活動,鼓勵各地舉辦特色節慶民俗活動,形成“月月有活動、季季有賽事”的格局……
日前,白山市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發布《白山市培育壯大千億級旅游產業集群工作方案》,動員全市上下進一步堅定信心、搶抓機遇、奮力突破,推動旅游產業提檔升級、跨越發展,全力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力爭到2025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20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350億元。全省實現萬億級旅游產業目標時,白山市實現千億級旅游產業目標。
底色亮 底子厚 底氣足
培育壯大千億級旅游產業集群,白山市的底氣何來?
全域皆特色、四季皆可游的底色,集聚發展、積厚成勢的底子,世界級旅游資源的底氣,讓白山向著“千億級旅游產業集群”進發的基礎雄厚。
底色亮。白山全域皆特色、四季皆可游。擁有獨一無二的資源優勢,地處長白山核心腹地,松花江、鴨綠江兩大名川穿流而過,森林覆蓋率達84.6%,居全國地級市之首。全年優良天數比例達96.9%,夏季平均氣溫22攝氏度,造就了絕佳的避暑勝地。北緯41度冰雪黃金緯度帶、長達六個月的雪期、平均1米以上的積雪造就了亞洲品質最好的粉雪資源。
底子厚。白山市擁有多元發展的產業基礎,培育出以長白山萬達國際度假區、長白山華美勝地度假區為代表的龍頭企業,每年的冰雪旅游季,大量游客接踵而至、一房難求。僅用兩年謀劃打造的松花江旅游風景區,通航以來累計接待游客近70萬人次,河口美術館、四季冰雪旅游樂園、長白千年崖城等一批重大項目投入運營,旅游產業集聚發展、積厚成勢。
底氣足。2023年,白山市接待國內游客1256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20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7%和393%,為發展全域旅游打下了堅實基礎。以建設踐行“兩山”理念試驗區為引領,白山市大力實施“一山(長白山)兩江(松花江、鴨綠江)”品牌戰略,著力構建“一體兩翼”發展格局,全力打造千億級全域旅游產業集群,形成了“春賞花、夏避暑、秋觀葉、冬滑雪”四季旅游格局。特別是隨著2025年“高鐵時代”帶來的磁吸效應,白山市與北京將拉近至3.5小時。屆時,白山將成為京津冀、環渤海地區大城市的后花園,全市旅游的輻射半徑將進一步擴大,旅游人次也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埋頭苦干,白山奮力打造世界生態文明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將在全省萬億級旅游產業中當先鋒、站排頭。
項目推進 融合發展 全時運營
培育壯大千億級旅游產業集群,白山市如何實現?
系統化思維、項目化推進、融合化發展、全時化運營,推動白山從旅游大市走向旅游強市、旅游名城。
系統化思維。旅游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系統謀劃。全市各地持續強化“一盤棋”思想,主動融入“圣山引領、名川帶動”大格局之中,與松花江旅游、鴨綠江旅游、吉林省冰雪運動中心等重點項目緊密結合、深入對接,進一步發揮整體效應。同時,立足現有基礎和資源稟賦,提煉地域標識,彰顯特色內容,發揮比較優勢,防止同質化發展,實現產品全域優化、線路全域統籌、市場全域營銷。
項目化推進。以重大項目為引領,持續擴大旅游產業規模,做強做優產業鏈條。
積極推動松花江旅游提檔升級,加快推動渤海國朝貢道、千年漁村、朝鮮族民俗商業街、岸山村餐飲美食綜合體、濱水游覽船等項目建設,不斷豐富景區產品業態和航線,打造全省旅游“新爆點”。
推動鴨綠江旅游盡快通航,完善沿線碼頭、景區景點、賓館酒店、公路驛站、旅游集散中心、露營營地、自助充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升配套服務水平。同時,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開發水上跨境旅游新模式,彰顯鴨綠江旅游獨特魅力。
加快推動吉林省冰雪運動中心開工建設,同步做好配套小鎮,包括酒店、景區公路、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廁所、5G網絡覆蓋等建設,為景區建設提供優質服務。
融合化發展。旅游產業的綜合性和關聯性較強,白山市旅游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特征鮮明,具備極強的可塑性和開發性,潛力巨大。
做大生態旅游。發揮森林覆蓋率高、水系分布廣、生態環境好、景觀資源多等優勢,深度開發森林徒步、野外露營、河道漂流等旅游產品,著力打造富有白山特色的生態旅游產品。
做強冰雪旅游。進一步挖掘釋放白山世界級冰雪資源潛力,支持吉林省冰雪運動中心、長白山萬達國際度假區、長白山華美勝地度假區向世界級冰雪景區邁進,加快形成冰雪旅游“三極”支撐格局。加快布局關聯產業,完善運動度假、溫泉養生、觀光體驗、民俗文化等冰雪產品體系。策劃爭取一批關注度高、影響力大、參與性強的冰雪賽事,既爭取“大”的,也辦好“小”的,營造人人參與冰雪的濃厚氛圍,讓冷冰雪成為熱時尚。
做精鄉村旅游。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將特色找準、產業建強、人氣聚集,與和美鄉村建設同部署同推進,升級打造一批特色鮮明、要素齊備、吸引力強的鄉村旅游精品景區。
做活文化旅游。全面挖掘長白山地區文化資源,促進旅游文化融合賦能,推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館景結合,推動楊靖宇將軍殉國地、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長白山滿族博物館、松花石博物館、人參博物館等與景區景點雙向融合發展,探索傳統場館網紅化特色化改造方式,塑造多功能文化體驗場景。加快建設長白山生態影視基地,整合長白山地區優質外景地資源,積極引入影視劇拍攝項目和影視劇制作配套服務企業,打造“長白山天然攝影棚”品牌。
做足康養旅游。緊盯銀發經濟,加快整合文旅康養資源和存量產業,發揮“山、水、林、泉”等優勢,在高鐵通車前,建設成一批休閑康養度假酒店,推出集人文體驗、自然風光與健康療養等功能于一體的康養主題旅游線路,打造國內一流的休閑康養中心。
全時化運營。以滿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為目標,豐富旅游內容、創新活動空間,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供給。
全力打造全季旅游模式。鞏固夏季冬季旅游傳統優勢,以“長白山之夏”“長白山之冬”為重要抓手,高質量舉辦好消夏節、藍莓節、粉雪節等系列特色節慶活動,展現白山魅力,打造靚麗名片。深挖春季秋季旅游潛力,利用春天臨江溪谷處處草長鶯飛、郁郁蔥蔥;秋天的四方山楓葉谷五彩斑斕、令人沉醉等美景,加大宣傳力度,豐富場景業態,讓春季秋季游成為白山旅游發展新亮點。
突出發展經濟。加快開通松花江水上夜游航線,推動仁義湖山水夜游燈光秀建設,實現松花江景區全天候旅游。將合興步行街、怡濱美食街、臨江正陽路夜市、松江河美食街、長白新市街等商業區、美食街與民俗文化相融合,在全市各縣(市、區)打造“闖關東美食一條街”,開發一批“夜游、夜購、夜賞、夜娛”新產品,創建夜間旅游消費集聚區。
突破淡旺季界限。在熱門景區開發適銷對路的淡季游、錯峰游、反向游產品,吸引“夕陽團”“特種兵”等群體來白山游玩,真正實現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冰點不冷、熱點更熱。
完善機制 人才支撐 要素保障
牢固樹立“一盤棋”觀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全市各地各部門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強化責任擔當,協同聯動,共同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強化人才支撐。充分發揮長白山人才學院和黨校智庫作用,開設旅游專題培訓課程,讓全市干部更好地了解白山文化、旅游資源。針對企業旅游人才需求,加強企業與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培育一批懂旅游、善營銷的人才。并根據白山文化資源和市場需求,培育一批本土網紅,宣傳好本地美景、文化、歷史和風土人情。
營造良好氛圍。利用自媒體做好旅游政策發布和宣傳解讀,多層次多角度展示白山優質旅游資源和發展成果。常態化組織名人走進白山,把白山的好山好水好風光傳播出去。積極地籌辦各類文旅活動、承辦大型體育賽事,全面展示政府的走心服務、市民的熱情好客。
加大要素保障。堅持以游客為中心,探索建立文化和旅游市場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制度,系統謀劃旅游業態融合,統籌推進“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以更大力度推動旅游民宿加快發展,提高旅游承載力,讓游客住得安心、玩得開心、吃得舒心、買得放心。
沈白高鐵即將全線通車,白山市文旅產業將迎來由全面復蘇向高質量發展躍升的重要契機。全市上下將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創新實干,向世界展示白山旅游獨特魅力,奮力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全區域 全產業 全要素
作為生態環境極其優良、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的城市,白山市培育壯大千億級旅游產業集群,推動旅游及相關產業全區域、全產業、全要素融合發展。《白山市培育壯大千億級旅游產業集群工作方案》明確了各地、各部門發展的總體要求、建設目標、攻堅任務,進一步厘清了培育壯大千億級旅游產業集群的實施途徑,確保攻堅任務得到有效落實,實現全市資源有機整合、產業深度融合、部門緊密聯合、社會力量聚合,推動旅游及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項目引領行動。到2025年,各縣(市、區)力爭謀劃1個百億級項目、2個10億級項目、3個億級項目。中心城區推動吉林省冰雪運動中心、鎏金島旅游度假區等項目建設;松花江旅游經濟帶推動靖宇縣仁義峽驛站二期擴建項目、松江村朝鮮族民俗商業街、松江湖岸山村、長白山神廟窯址展覽中心、黎明林場森工記憶文旅項目、寶石淘金文旅項目等建設;鴨綠江旅游經濟帶推動鴨綠之眼·尋龍灣一期、天沐溫泉樺樹康養度假區、千年崖城(二期)等建設。
冰雪旅游奪金行動。打造世界級冰雪旅游度假區,支持吉林省冰雪運動中心、長白山萬達國際度假區、長白山華美勝地度假區向世界級冰雪景區邁進,豐富萬達、華美冰雪旅游業態和產品供給,推動雪場改造升級,推進吉林省冰雪運動中心投入運營,全市形成冰雪旅游(萬達、華美、冰雪運動中心)支撐發展。
豐富松花江、鴨綠江冰上產品,感受關東民俗文化和冬季漁獵文化,打造松嶺、望天鵝新村等5家關東雪村及滴臺、松江等5家冬捕漁村。到2025年,每個縣(市、區)分別推出冰雪樂園、冰上市集等城市樂冰產品、網紅冰場。
延伸冰雪產業鏈條,出臺冰雪裝備制造企業培育計劃,引進冰雪裝備制造企業;加大新材料、新技術轉化應用,培育碳纖維滑雪器材、雪車、防切割服等國產冰雪裝備制造企業及品牌。
提高冰雪滲透率,推動中小學生全員參與冰雪活動,激活白山冰雪消費基礎市場,到2025年,力爭全市冰雪滲透率達50%。
避暑旅游拓展行動。發揮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環境好、景觀資源多、生態功能優等自然優勢,依托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國有林場等載體,創新森林旅游業態,落地汽車越野、叢林探險、森林拓展等產品,積極引導森林體驗、森林休閑、森林避暑等發展。到2025年,打造老禿頂子風景區、四方山景區等森林旅游景區,打造長白山華美勝地森林運動基地。
大力挖掘森林康養潛力,開發獨具特色的森林人家,挖掘長白山中醫藥旅游資源優勢,提供森林食療、森林藥療、森林健身、森林特產等特色森林康養旅游產品和特色商品,推出森林康養旅游精品線路,每個縣(市、區)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導綠色健康消費。
鄉村旅游升級行動。構建體系完備、布局合理、特色鮮明、模式多樣的鄉村旅游發展格局。
加強古村落、古建筑、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升級打造一批特色鮮明、要素齊備、吸引力強的鄉村旅游精品景區。到2025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達5家、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達5家,吉林美麗休閑鄉村達6家、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達20家,市級以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星級示范企業達100家、鄉村休閑旅游經營主體達700家。
各縣(市、區)培育以鄉情教育為特色的研學旅行示范基地,鄉村旅游經營主體、鄉村旅游點創建高等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鄉村旅游等級民宿。
體育旅游引流行動。爭取國家級、省級體育賽事落地白山,到2025年,力爭實現每年承辦國家級賽事1項以上、承辦省級賽事2項以上。
因地制宜舉辦馬拉松、輪滑、自行車、太極拳等群眾體育活動。打造“一縣一品”賽事體系,創新打造滑冰馬拉松、松花江龍舟賽、國道G331最美邊境馬拉松等本地特色賽事。培育“打卡國際賽事、觀賞國內賽事、參與本地賽事”三維賽事旅游產品。建設長白山萬達國際度假區、長白山華美勝地度假區等國家級或省級體育旅游示范基地、國家級體育旅游精品線路。
“旅游+”融合發展行動。“旅游+研學”,大力發展“上冰雪、進森林、樹信念”三色研學實踐教育活動,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文化,推動紅色景區利用數字化手段豐富紅色文化展示、講解方式,讓革命精神具象化、革命文物“活起來”。重點培育臨江市、靖宇縣成為全國知名紅色研學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力爭研學實踐基地(場所)達20個、研學旅行基地達4個、省級研學實踐精品課程達到6個、省級研學旅行精品課程達6個,爭創2個全國研學旅行營地。
“旅游+工業”,依托白山礦產冶金、食品加工、礦泉水等產業資源和礦山工業遺址,整合并深化工業旅游資源產品開發。鼓勵工業企業以生產場景、科研與產品、歷史與文物、企業文化與管理經驗等資源為依托,建設生產設備展覽館、文化遺址博物館,鼓勵指導有條件的礦泉水、礦山等工業企業創建工業旅游示范點。
“旅游+中醫藥”,深度挖掘長白山中醫藥旅游資源優勢,推進旅游與中醫藥融合發展,到2025年,創建省級中醫藥旅游示范基地——長白山仙人橋溫泉度假區、中醫藥健康旅游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項目——撫松縣大青川村,建設“中醫藥健康旅游試點+康養精品旅游線路”的雙線康養旅游線路。
“旅游+影視”,面向全國省級以上攝影家協會會員推出專屬特惠政策,提供門票、食宿、交通等優惠政策,邀請國內攝影家赴長白山地區開展采風、拍攝和展覽活動,建立攝影資源名錄。
“旅游+文學創作”,爭取省文聯及所屬協會指導與支持,推出鴨綠江流域“兩省三地”美術展、“一山兩江”攝影展、長白山滿族剪紙作品展等活動。與省作協深度合作,以“一山兩江”為品牌,依托畫家村、攝影村和優質景區,設立6處至8處長白山生態文學創作基地。
文化賦能旅游行動。依托長白山生態文化、地域文化,深入挖掘歷史文化、民族文化、森工文化、紅色文化,匯聚人文精神,形成文旅品牌高地,增強標志性文化符號的核心競爭力,促進旅游文化融合賦能。
組織開展白山文化傳承人評選活動,評定一批“文旅老把頭”,向游客傳播白山文化,講述白山故事,推廣白山非遺。
推進“一縣一品一業態”創建工作,每個縣(市、區)打造1個地域特色鮮明的文旅融合產業園。推動撫松縣創建省級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建設單位。
鼓勵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等藝術場館與景區景點雙向融合發展,探索老場館的網紅化特色化改造方式,新場館與“白派”建筑融合,塑造多功能文化體驗場景,打造一條由豐富的文化基因支撐的白山文化傳播新陣線,力爭打造長白山滿族博物館、長白山人參博物館、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等場館體驗性A級景區。
“品味白山”行動。推進長白山美食之都建設,鼓勵各縣(市、區)依托特色,塑造“品味白山”美食品牌,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色美食節,形成以民族文化為引領,以特色水產為代表,以山珍藥膳為依托的白山美食地圖。
以特色水產為代表,推出以兩江魚 (松花江和鴨綠江)、林蛙、長白山鰲蝦等水產為代表的特色美食,打造獨一無二的“白山味道”。
以山珍藥膳為依托,深度開發以人參、山野菜、食用菌等為代表的特色主題宴,做到“吃出美味、吃出特色、吃出健康”,真正實現藥食同源。進一步探索白山特膳食品和藥膳食品體系建設,將白山打造成“美食之都”“藥膳之都”。
實施夜光經濟振興計劃。立足白山合興步行街、怡濱美食街、江源金鼎美食街、臨江正陽路步行街、松江河美食街、長白新市街等特色商業美食街區,打造“探店神地”和“網紅打卡地”,挖掘當地特色美食,打造特色美食聚集區。
探索兩江美食之旅,彰顯冷面、江魚、烤肉、黏豆包、白肉血腸等地道小吃,打造松花江和鴨綠江沿岸美食名片,開啟兩江流域饕餮盛宴。
實施美食星火傳播計劃,大力發展白山地方特色餐飲業,持續培育“白山特色”旅游餐飲企業和旅游餐飲名店品牌,開展“十大白山名小吃”“十大網紅打卡點”等美食評選活動,認定一批“白派美食”餐廳。
鼓勵本土餐飲品牌連鎖發展,規范引導城區休閑快餐業發展,鼓勵發展鄉村餐飲、特色農家樂。依托白山美食地圖,設計美食旅游線路,利用“旅行+美食”模式,講述白山美食故事,提升白山美食知名度和美譽度。
“旅居白山”行動。推進酒店品質升級,加大國際品牌引入、國內品牌應用、本土品牌創新和培育力度,引進五星級酒店、精品度假酒店、文化主題酒店等高品質連鎖酒店,對現有酒店進行提質升級。到2025年,全市住宿企業達到400家,床位超過2.8萬張。
鼓勵發展精品民宿,與國內品牌民宿合作,打造具有辨識度和故事性的旅游民宿,為游客提供多元化、個性化旅游住宿服務。到2025年,力爭新推出5家星級旅游民宿。
“暢通白山”行動。推動“快旅”交通體系建設,加快建設白臨、松長高速公路及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推進國道漫臨公路及鶴大公路白山繞越線等項目前期工作,完善白山至白山機場、白山至吉林省冰雪運動中心周邊路網規劃布局,建成白山市綜合客運樞紐及國道嘉臨公路靖宇段。
實施通景公路質量提升工程,到2025年,實現全市3A級以上景區通硬化路率達100%。推動旅游客運線路覆蓋,開通直達3A級以上景區、旅游度假區和4A級以上鄉村旅游經營單位旅游客運班車、旅游包車和定制客運等,提供多元化出行方式。到2025年,長白山萬達國際度假區、長白山華美勝地度假區開通高鐵站—度假區、機場—度假區旅游客運專線,松花江景區在旅游旺季開通靖宇縣城、白山高鐵站、撫松高鐵站至景區的旅游客運專線。
拓展汽車租賃業務,引進品牌汽車租賃平臺,探索推動白山市域內租車可異地還車模式。
推進水上旅游航線暢通工程,打造松花江、鴨綠江水上旅游大通道,加快推進松花江沿線松江碼頭、仁義碼頭等7個旅游碼頭及3個管理碼頭建設,鴨綠江沿線1個管理碼頭及10個泊位建設。
加快推進休閑露營體系建設,以“微旅游、慢生活”為主題,推動露營基地、星空營地、自駕車營地等項目建設。
加快推進自駕風景道建設,完善G201、G331、S207等沿線的自駕服務設施建設,強化鴨綠江旅游帶沿線、松花江旅游帶沿線與長白山主景區的聯通,構建“通江抵山連城”的風景道體系。
“好品白山”行動。構建“好品白山”旅游商品體系,開發“白山故事”文創系列產品、“白山工匠”手工坊系列產品、“白山文化”非遺系列產品、“白山味道”系列土特產等旅游商品,納入“吉樂購”旅游商品庫。到2025年,培育全國知名旅游商品企業5家,形成特色旅游商品品牌20個至30個,推出至少50個具有白山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
建立“好品白山”營銷平臺,推動特色旅游商品進景區、酒店、超市、高速公路服務區,與知名網商、電商等企業合作,鼓勵企業在網上購物平臺開店,完善旅游商品購物功能,打通線上線下旅游商品銷售渠道。
智慧旅游提升行動。推進旅游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旅游重點區域免費WiFi、通信信號、游客可達區域視頻監控等設施建設。到2025年,力爭實現全市3A級以上景區和3星級以上酒店實現免費WiFi、智能導游、電子講解、在線預訂、信息推送等全覆蓋。
推動開發“一部手機游白山”文旅數字服務平臺,健全旅游公共產品和設施、旅游投訴和旅游救援等公共信息網絡服務,植入出行、住宿、景區、餐飲等涉旅資源信息,滿足游客在手機上實現“吃住行游購娛”自助服務功能。
經營主體壯大行動。培育、引進旅游業龍頭企業,探索建立政府做“生態”、景區做“平臺”、市場做“業態”的開發運營管理體系。
跨界整合全市重要文化和旅游資源,推進白山市旅游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松花江文旅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白山市鴨綠江全域旅游投資有限公司等聚焦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引進域外優秀旅游企業,打造綜合性文化旅游龍頭企業。
激發企業活力,鼓勵旅游企業創新經營模式,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提升旅行社產品創新能力和客源市場配送能力。
推動招大引強,瞄準央企、國企、世界500強、中國百強企業、上市企業、旅游業龍頭企業,吸引其在白山設立企業總部、區域總部等重要功能性機構。
深化以商招商,充分發揮萬達、華美等龍頭企業的信息渠道、商務渠道等優勢,吸引關聯度大、合作意愿強的企業入駐,積極引進知名大型企業入駐白山投資文旅項目。依托東北亞博覽會、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吉林省雪博會等世界、國家、省級各類展會平臺,全方位引入戰略投資,推動重點項目簽約落地,全面提升和盤活存量旅游資產。
綜合服務提升行動。提升文旅服務質量,建立以游客為中心的旅游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強化監測結果應用及跟蹤改進。
持續開展白山市優秀導游員大賽,培養一批具有優秀服務意識、服務技能和良好職業操守的白山旅游“形象大使”,營造全過程服務、全社會參與、全景區配合,人人都是導游員、人人都是服務員的旅游城市環境和氛圍,以高質量服務供給不斷提升游客滿意度,擦亮“金山銀山·美麗白山”金字招牌。
健全信用監管機制,實施旅行社、導游、星級飯店等相關經營主體信用評價、風險預警和分級分類監管。規范文旅市場秩序,健全跨部門文旅市場投訴舉報和執法協作機制,堅決打擊欺客、宰客、黑車、黑導、哄抬價格等行為。
組織開展旅游市場經營秩序整治專項行動,開展旅游服務示范單位評選活動,動態發布白山旅游市場“十佳服務品牌”名錄。
品牌塑造行動。打造白山文旅IP,圍繞“金山銀山·美麗白山”品牌形象,打造“綠色(生態旅游)、紅色(紅色旅游)、白色(冰雪旅游)、金色(鄉村旅游)、彩色(藝術創意旅游)”五色文旅IP。
圍繞白山特有的文化底蘊和生態資源,推出一批歌曲、影視作品,樹立特色鮮明、富有白山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形象。
打響活動品牌,持續開展“長白山之夏、長白山之冬、長白山人參節、松花江音樂節”等節事活動,鼓勵各縣(市、區)打造“一地一節慶”“一地一活動”節事品牌體系。
推動區域品牌創建,推動各縣(市、區)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推進白山市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到2025年,力爭撫松縣通過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靖宇縣、臨江市、長白縣通過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渾江區、江源區列入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
宣傳營銷行動。拓展營銷渠道,與中央電視臺、吉林衛視等主流電視媒體,《中國旅游報》《吉林日報》等平面媒體建立合作關系,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紅書各大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開展線上精準營銷,提高白山旅游品牌知名度。
實施“引客入白山”計劃,做好東北三省、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要客源地的旅游資源推介,每年在目標地區和城市舉辦專場旅游項目和產品推介會,擴大品牌影響力。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金鑫 本報記者 王春寶 蔡沖春 金澤文 高源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