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吉林市這座因霧凇聞名的城市持續火爆,文旅引發的熱度伴隨著節慶活動不斷升溫,22℃夏天里的吉林市成為火爆出圈的文旅目的地。據省文旅廳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和端午節期間,吉林市接待國內游客增速均列全省第一,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同比增幅均超100%。吉林市文旅持續火爆,其背后的成因是什么?近日,記者采訪了吉林市文旅領域部分學者和從業人員,試圖一探究竟。
頂層重設計 重塑新認知
在采訪中,無論是業內專家還是外地游客,都有一個共識——吉林市文旅的頂層設計者把準了脈,找到了讓文旅出圈的流量密碼。
據了解,吉林市文旅設計的定位是:擦亮“人文江城、生態湖城、魅力雪城、夢幻星城”這4張“城市名片”,提升“霧凇之都 滑雪天堂”“清爽吉林市——22℃松花江之夏”等城市品牌影響力,目標是將吉林市建設成世界級冰雪旅游目的地、國內休閑度假康養勝地和區域性旅游中心城市。2022年起,吉林市就編制實施了“兩方案一規劃”,其中包括《吉林市全面實施旅游文化名城建設行動的總體方案(2023-2027)》《建設世界級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實施方案》和《吉林市鄉村旅游發展規劃(2022-2025)》。
具有24年從業經驗的吉林市旅游協會副會長任鵬說,如今,文旅行業已經從最初的1.0版跨越到3.0版,即從跟團游進化到“在線旅游”時代。人們獲取旅游信息的方式更廣,更依賴于新媒體。賽道換了,思維也要跟著換,依賴信息差謀求利潤的時代一去不返了。
這種情況下,像“鍋包肉大賽”這樣的事件營銷就能讓城市出圈,滿足游客的情緒價值也成為被接受的方式。通過食品或事件來宣推好客城市和豐富資源,已成為當下流量密碼。
任鵬認為,如今要有大文旅思維,要讓本地老百姓觸及甚至參與旅游經濟,讓早市經濟等都活躍起來,讓本地百姓也能從文旅這塊大蛋糕里分得一塊。這就需要有強有力的頂層設計,在提升整個城市的公共設施和旅游設施品質的前提下,滿足百姓的文化需求,提升百姓幸福感,進而拉動旅游,帶動客流和收入的增加。
吉林市委、市政府具有這種前瞻眼光,他們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團隊去做。去年6月,吉林市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成立,促進吉林市文旅產業消費模式提檔升級,助力了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旅全融合 沉浸新場景
怎么讓“瞬間”的網上流量保留下來,讓涌入的人流多起來,再讓人流帶來“真金白銀”?很多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詞——文化。
吉林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博物館之城,歷史文化資源稟賦豐厚。從吉林文廟、滿族博物館、吉林建制博物館到吉林機器制造局舊址、吉林省城自來水廠舊址、吉海鐵路總站舊址等,吉林市的古建筑群和文化遺址星羅棋布。
還有一批古建筑復原工程正在進行——吉林古城門復原項目(德勝門)工程預計9月末竣工,小白山公園、東團山遺址、西團山遺址等文旅項目也正在改造施工中,預計今年“十一”前能完工。
這些項目正契合了吉林市楹聯藝術家協會黨支部書記、《吉林旅游》《玩轉吉林》副主編孟奇的觀點,文旅融合迫切需要增加城市的文化內涵。
他認為,如今,游客在重視旅游目的地特色文化的同時,也更重視場景的營造。尤其是審美趣味、生活方式和體驗等文化性要素至關重要。過去無風景不觀光,當下無場景不休閑,未來無生活不度假。消費者要置身場景中,生活化沉浸式度假。
吉林市也正在努力營造吸引人的各種場景,從吉林大橋橋下樂隊演出的熱烈火爆,到醉美船營輕奢營地的爆火;從太原街、長沙路夜間消費集聚區的打造,到悅江灘2期的興建……處處體現吉林市在營造文旅新場景上的“奇思妙想”和不遺余力。
“要變看不著、摸不著、吃不著、用不著為看得到、摸得到、吃得到、用得到——從旅游心理學上講,這是對游客心理需求的響應。”吉林市政協文史研究員關云蛟說。
吉林市旅游協會副會長任鵬分析,吉林市和淄博、哈爾濱、天水以及省內的延吉這幾個網紅城市不同,吉林市利用了自身的資源,比如天外來客——“世界最大石隕石”,這種資源在當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更容易被傳播出圈。同時,吉林市借助事件營銷,向人們展示熱情好客的程度,以及這一屆黨委和政府發展吉林市、發展旅游經濟的決心和態度,這就得到了全國甚至國外更廣泛的關注。
共享+共創 增加新認同
文旅資源出圈的同時,如何接得住這樣一波洶涌而至的流量,值得當地的每一位文旅參與者去思考。
關云蛟舉了一個例子,他說,現在的吉林市建制博物館,過去是吉林市政府的2號樓,曾被圈在政府院子里。現在,轉變了觀念,拆掉“院子”,讓利于民,把包括它在內的多處原本百姓進不去、摸不著、體驗不到的建筑遺址開放了。這就是把場景還原給市民和游客,讓那些或閑置或被占用的老房子重新煥發生機,增添“附加值”,也讓游客們共享了文化資源。
在中國古代思想體系中,“天人合一”的基本內涵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因此,吉林市也用心、用力地打造起立體化的文旅場景。最典型的是在吉林市松江中路景觀帶,打造了多個親水打卡場景:游客可以從江畔碼頭登船游江,也可以在吉林大橋老橋遺址下欣賞樂隊表演,可以在木棧道上吹著江風漫步,還可以拾級而上,走上江堤,在城標“搖櫓人”雕塑前的廣場盡情起舞。
共享的同時,需要共創。今年,吉林市昌邑區以地方特產、滿族文創為主打造的東市滿族民俗文化步行街,通過創意市集等方式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年初至今,東灘街民俗一條街、武昌路網紅打卡一條街,節假日期間接待人次及營業額增速均達15%以上。
提升文旅服務品質,吉林市主打一個“寵客模式”。每逢重要節假日,他們集中推出數十項便民政策和服務舉措,讓游客快樂出行、滿意而歸。“五一”、端午等假日期間,他們都發布保姆級旅游攻略;城區公交線路免費乘車;開通開江魚專線、旅游專線;實施交通“柔性執法”;免費開放數十個停車場和上千個停車泊位……甚至A級以上景區首道門票全部免費。吉林市正是通過全市各城區、各部門和有關單位的“合力出擊”,才真正實現了優質服務。
當然,吉林市在文旅服務品質的打造上,還有不足需要完善。孟奇曾向有關部門遞交了《關于規范我市旅游景點楹聯文化的咨政建議》,希望盡快解決城市懸掛的楹聯規范性問題。關云蛟說,發展旅游,要挖掘當地特色文化,也要各方形成合力。他說,對未來要抱有美好希望,有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認同。只有這樣,吉林市才能在建設文旅強市的路上走得更加穩健、扎實。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李婷 姜岸松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