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頂的星辰到腳下的大地,從廣袤的宇宙到幽微的粒子……科技創新,如同撬動新事物的杠桿,總能迸發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強大力量。
當前,吉林正以錨定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主攻方向,不斷探索創新途徑,挖掘創新要素,釋放創新活力,改造傳統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以科技創新激活發展動力源。
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我省12項成果獲獎,成為東北三省一區通用項目唯一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省份。《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全省區域創新能力排名上升6位,提升幅度全國第一,這一躍升正是我省厚積薄發的結果。
邁出“新”步伐 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
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產業基礎比較雄厚。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
作為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中國一汽開創了新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的新紀元,標注了走向汽車強國的堅實步伐。
在中國一汽工廠內,數十萬個數據采集點遍布各個車間,依托這些數據,一汽搭建起云端“虛擬工廠”,并形成制造過程數字孿生平臺。借助該平臺,車間管理效率較以往明顯提高。
“制造業的未來在于智能制造。”中國一汽深諳此道,企業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推動著制造業向“智”轉型。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正在發揮“增量器”作用。歷經3年自主研制,設計時速400公里——今年7月,中車長客發布了國內首個內置式轉向架產品,標志著我國在深度掌控高鐵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的研制上有了新突破。
近年來,中車長客圍繞軌道車輛安全可靠、舒適環保、節能減排、智能先進等方向開展深入研究,深度掌握60余項核心學科技術,完成了中國高鐵由“追趕者”向“領跑者”的跨越。
我省不斷推動科技“賦能”傳統產業,用新技術優化老產業。吉林化纖是一家有著60年歷史的老國企,在發展過程中企業發現,普通纖維產品用量大,但利潤低、收益小;而有“黑色黃金”之稱的碳纖維,不僅售價高,還“一絲難求”。
經過不懈努力,吉林化纖攻克了碳纖維產業的“卡脖子”問題,擁有全球效率最高的原絲生產線和單線產能最大的碳化生產線。吉林化纖不斷向下游延展,全面拓展碳纖維在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風光發電等重點領域的應用。
傳統產業的“加速”,首先要靠“加數”。對于傳統制造業來說,數字化轉型已經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發展的“必答題”。目前,我省在冶金、農機、農產品加工、木材加工等產業都具備推陳出新的基礎和條件。升級改造傳統產業,我省正大力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力軍的新型工業化,主攻現代化大農業鞏固提升排頭兵地位。
做大“新”集群 新興產業向高端攀升
不久前結束的2024長春國際光電博覽會,吸引了13個產業方向的675家企業參展,項目簽約總金額達206億元。
從科研“一束光”到產業“滿天星”,我省堅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將光電信息科研優勢、科技優勢、科教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市場優勢、經濟優勢。
由省政府和其他股東共同出資,依托長春光機所組建的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吉林一號”組星開創我國商業衛星應用先河。截至目前,長光衛星實現108顆“吉林一號”衛星在軌運行,是全球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企業入選2024“全球獨角獸”榜單。
在這條與星空有關的產業鏈條上,一批機械制造、光學制造、光電傳感技術以及遙感信息技術企業快速成長,航空航天產業生態逐步形成——上游包含奧普光電、長光宇航、長光辰芯等為代表的企業,為“吉林一號”配套生產關鍵核心部件;下游則囊括為農業、林業、氣象、海洋、資源、環保、城市建設等領域提供遙感數據和產品服務的幾百家企業。
積極開辟新領域新賽道,不少企業敏銳地捕捉市場風向。位于長智光谷產業園的長春長光博翔無人機有限公司,全球首創顛覆性創新產品——雙飛翼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在2024年北京科博會上備受青睞。目前,企業正在全力推動無人機產品的升級和迭代,未來,全系無人機年產能預計達3000套,直接產值達3億至5億元。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不僅靠企業的“單打獨斗”,更有賴于產業鏈的“組團打拼”和產業鏈創新鏈的融合突破。長智光谷產業園未來將引進100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100億元,間接撬動千億產值;航天信息產業園具備年產超過200顆衛星能力,二期項目將全面構建航天信息產業生態圈;吉林省光電子產業孵化器累計培育企業140家,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3家……
塑造“新”優勢 推動創新發展行穩致遠
如何以創新引領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所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要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雙輪驅動。”省科技廳廳長李巖說。
打破科技成果和產業化“兩張皮”。我省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一汽舞臺給了我巨大的發展空間。”一汽研發總院試制所首席技能大師楊永修說,“揭榜掛帥”“任務承包”等方式,讓研發人員有地位、有平臺、有待遇,一大批青年研發人員和大國工匠持續涌現。
我省整合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資源,攻關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實施“揭榜掛帥”“軍令狀”機制以來,已經有吉林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等單位成功揭榜。今年7月,我省擇優形成2024年第二批項目榜單,電力等領域企業圍繞“卡脖子”環節再“出題”。
從高校院所選派科技人才“一對一”入駐企業兼任“科創專員(科創副總)”,支持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目前,4批來自73家高校院所的759名科創專員(科創副總)已到崗開展工作,覆蓋全省9個市(州)630家企業。
同時,我省積極構建有組織攻關核心技術的新機制;啟動建設長白山實驗室、三江實驗室、吉光實驗室,利用高能級創新平臺集中力量攻關前沿技術、關鍵核心技術。圍繞產業創新強化需求和場景牽引,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深度協同,推動政策、人才、資金等要素向企業集聚。
如今,在白山松水間創新的力量正蓬勃生長。科技這一“關鍵變量”,正在成為我省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記者 王丹 徐慕旗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