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堿地白花花,一年種一茬,小苗沒幾棵,秋后不收啥?!笔⑾?,走進中國大安鹽堿地博物館,一幅巨大的航拍圖片,將昔日斑駁的鹽堿地景象展現在參觀者眼前。
鹽堿地不是無用之地,而是重要的后備土地資源,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國家戰略,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重要舉措,前景廣闊。
向鹽堿地要效益,關鍵在于轉變思路、敢想敢試,因地制宜、勇于創新,以科技賦能鹽堿地。如今“沉睡的資源”已經被“喚醒”,鹽堿地的“綠色逆襲”正在上演。
智慧農業,讓年輕人扎根鹽堿地
走進位于大安市海坨鄉的中科佰澳格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水稻基地,鹽堿地改良后的稻田成方連片,處于分蘗期的水稻綻放出勃勃生機。
職工平均年齡29歲,企業是如何吸引年輕人扎根農業,投入到鹽堿地綜合治理中來的呢?
在企業現代智慧農業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通過操作智能平臺就能實現農田管理。
打開精農云系統,大屏幕上顯示著不同品種的水稻特點、不同階段的管理事項、不同時期的病害癥狀等信息。
“傳統農業更依賴經驗,我們只需要參考系統提供的數據,按照提示做就行?!惫矩撠熑嗣蠎棖|說。
看著大屏幕中水渠的實時畫面,工作人員通過操作藍鯨云智能灌溉系統,即可調控整個基地的灌溉閘門,減少了人力成本和水資源的浪費。
巡檢無人機、植保無人機、多光譜無人機,無人拖拉機、無人插秧機、無人收割機,復合玻璃纖維智能灌溉系統,科技手段的應用,讓年輕人通過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在辦公室即可把一些基礎的農事工作完成。
“在智慧農業的助力下,管理的精準度、公司的效益提高了,年輕人的收入也隨之增加,投身農業的價值感、成就感也會凸顯?!泵蠎棖|說。
讓人欣慰的是,鹽堿地上的青春力量不止于此。吉林農業大學將大安農業智能裝備科技小院也建在這里。
“我們跟蹤農機作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研究如何改進和完善這些設備,現已研發出3臺以上智能裝備,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吉林農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教師孟憲章說。
科技小院運行兩年來,已經有12名研究生在這里扎根實踐,在鹽堿地上書寫了青春奮斗之歌。
科技創新,讓鹽堿地一年變良田
2022年吉林硅谷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大安市承擔了3萬畝重度鹽堿地土壤治理項目,公司通過有機硅功能肥治理重度鹽堿土壤,水稻畝產量達到558.85公斤,實現了一年變良田的目標。
走進企業展廳,陳列著20余種有機硅肥料的樣本。工作人員趙娟指著有機硅治理鹽堿土壤功能肥介紹,肥料無毒無害、無任何污染,能夠降低土壤pH值,有效治理土壤板結。
在企業測試中心,趙娟將0.2克有機硅功能肥倒入水瓶中搖晃,使其迅速溶解。隨后,又將40克鹽堿土壤裝入瓶中再次搖晃溶解。
與另外一個裝有普通肥料和鹽堿土壤的水瓶相比較,可以看到有機硅功能肥沉淀的速度非常快,并在瓶底形成團粒體。
“鹽堿土壤易板結,植物扎不下根。這種團粒體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為水稻等農作物的根系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壁w娟將兩個塑料瓶倒置,可以看到使用有機硅功能肥的鹽堿土壤沒有出現板結現象,而使用普通肥料的鹽堿土壤則在瓶底呈現板結狀。
綠色有機,鹽堿地崛起生態糧倉
走進聯合鄉萬福村,大安市信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有機弱堿鴨田水稻基地,當天的除草工作剛剛結束。
有機食品的種植養殖過程是絕不能使用農藥、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質和基因工程技術的,種植有機農產品的土地、灌溉用水、環境、空氣質量也需要符合相關規定。
有機稻的產量低,只有常規水稻收成的一半?!胞}堿地上種有機稻更不容易,我們歷經了4年的嘗試才獲得豐收?!逼髽I負責人王千士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王千士的堅持下,基地被評為首批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
輕風吹動,綠浪滾滾。“眼前這一片都是有機水稻,這個季節稻田里的蟹子還比較小,9月成熟時會看到田邊和路上爬得到處都是,場面非常壯觀。”王千士說。
基地每年引進稻田鴨4萬余只,投放稻田蟹5萬余斤。以田養鴨,以鴨促稻;水稻護蟹,蟹食蟲餌。鴨、蟹、稻共生,為有機水稻提供了優質的生長環境。
為了讓產品全流程符合有機標準,企業在有機肥上也自己進行生產。“原料主要來自當地的牛糞、豬糞,與稻殼進行發酵,成本低、質量好?!蓖跚空f。在有機肥生產廠,可以看到發酵、造粒、烘干、冷卻、粉篩等設備一應俱全。
在稻米生產車間,流水線上的工作人員正按照客戶的要求進行灌裝、包裝,一袋袋大米搬運到庫房后等待發運。2023年,信達農業生產有機水稻200余萬斤,綠色水稻500余萬斤,企業的“稻澤鄉”品牌大米賣出了比普通大米高10倍的好價錢。
“我們還要創建農業科技示范園,使其成為集科技教育與示范、觀光采摘、休閑度假于一體,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綜合園區?!闭勂鹞磥淼陌l展,王千士信心滿滿。
倉廩實,天下安。近年來,大安市通過實施鹽堿地綜合治理項目,新增耕地數量指標12.73萬畝、新增水田規模指標12.65萬畝,新增糧食產能指標1.55億斤。探索出“以水定地、集中連片、生態改良、良種自育、現代化生產經營”五位一體的“大安模式”。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白城市作為糧食主產區、鹽堿地綜合治理示范區,將不斷完善推廣鹽堿地治理“大安模式”,持續喚醒更多“沉睡的資源”,讓更多鹽堿地變成沃土良田,努力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增值,為我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更大力量。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張磊 尹雪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