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新征程上,面對一項項改革舉措、一張張民生清單、一個個社會熱點,需要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來推動改革任務措施的落實。必須一以貫之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守抓政績導向、強實干實效原則,既作好激勵保護、又強調實績實為,全面提升干部隊伍的思想境界、能力水平和責任擔當,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撐。
提升黨性修養,強化“勤為”的意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是實踐的指南。要樹好政績“風向標”,持續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強化黨員干部勤政為民的思想意識,教育引導干部堅持不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錘煉品格,始終堅持黨的事業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切實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用好政績考核“指揮棒”,科學合理設置評價指標,堅持把干部干了什么、干了多少、干得怎么樣、組織和群眾認不認可等作為重要衡量標準,既看顯績也重潛績,既算“經濟賬”也看“民生賬”“生態賬”,引領干部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樹牢正確導向,激發“想為”的動力。進一步加強政治引領,引導黨員干部學深悟透黨的創新理論,在深化內化轉化上下好功夫,用好黨史這本“生動教材”,主動從黨的百年奮斗史中尋經驗、求規律、啟智慧,不忘“來時路”、不?!澳_下步”,更好激發改革攻堅、擔當作為的內生動力。有什么樣的用人導向,就有什么樣的干部隊伍,就會形成什么樣的政治生態。要精準選人用人,堅持重實干、憑實績用干部,經常性、近距離、有原則地接觸干部,既看“一時”也看“一貫”,把勇于攻堅克難、善于創新突破、取得突出成績的干部選出來、用起來。同時,要落實能上能下機制,進一步明確“上”的情形、壓實“上”的責任、優化“下”的程序、拓寬“下”的渠道,嚴肅整治拈輕怕重、躺平甩鍋等消極現象,推動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錘煉過硬本領,提升“善為”的能力。要加強專業訓練,發揚“安專迷”“釘釘子”精神,堅持“干什么訓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原則,結合發展所需、形勢所要、職責所在,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群眾、防范化解風險等內容,綜合運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實地調研等方式,分級分類分崗位組織專題培訓,及時填知識空白、補素質短板、強能力弱項。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練,不經風雨、不見世面是難以成大器的。要注重實踐鍛煉,有組織、有計劃地選派干部到改革發展主戰場、重大斗爭最前沿、急難險重第一線強本領、拓視野、長才干,引導其多接幾次“燙手山芋”、多啃幾塊“難啃骨頭”,把經歷變成經驗、閱歷變成能力,以求知的熱情、求解的思維、求優的態度努力成為抓改革、促發展、惠民生的“行家里手”。
強化組織擔當,增強“敢為”的底氣?!案覟椤辈皇强陬^說說、一蹴而就的,只有讓吃苦者不吃虧、流汗者不流淚,才能激勵引導廣大干部更加心無旁騖、義無反顧地擼起袖子加油干、風雨無阻向前行。要抓好容錯糾錯機制建設,堅決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要求,正確看待干部在改革攻堅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把從嚴管理監督和鼓勵擔當作為統一起來,旗幟鮮明為大膽創新的“闖將”松綁、銳意進取的“先鋒”護航,更好激發敢闖敢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越是擔子重,越要愛護挑擔人。要強化關心關愛,持之以恒糾治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堅持不懈為基層減負,落實好談心談話、帶薪休假、定期體檢等制度,在政治上多激勵、工作上多支持、待遇上多保障、心理上多關懷,進一步提升廣大干部的組織歸屬感、集體榮譽感和心理獲得感,營造團結奮進、共促改革的濃厚氛圍。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劉 鑫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