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陽光灑滿校園。
敦化市大蒲柴河鎮松江河小學書聲瑯瑯,一名女教師正帶領學生朗讀,她就是該學校教師郭桂霞。
教書育人三十八載,郭桂霞一直扎根基層,堅守初心,為鄉村教育奉獻了青春芳華,獲得全國模范教師、“中國好人”,我省優秀教師、敬業奉獻類“吉林好人”,敦化市優秀輔導員、優秀教師、十佳班主任等多項榮譽。
一方講臺,三寸粉筆,四季流轉。1986年,大蒲柴河鎮招聘教師,郭桂霞順利考取,被分配到自己家所在的腰甸子村小學。“能當上人民教師特別光榮,剛上班時,晚上做夢都在上課。”談起初心,她至今仍是滿心的自豪。隨后幾年里,她先后調到柳樹河村和小黃泥河村小學任教。
從小黃泥河到腰甸子村的家,她每個月往返一次。每次回家,早上5點從村里出發,走10多里山路才能坐上客車,下車后,再步行10里路才能到家。當時周末是單休,到家后,她匆忙收拾好大包小裹,再坐下午4點的車返校。十里八村就那一趟車,天天滿員,有學生家長認出她,就大聲招呼一聲:“那是郭老師,先把她抬上去。”村民們聽聞后,七手八腳地把她從車窗往里塞。每每提及這些往事,郭桂霞都眼圈泛紅,“村民們抬起來的不僅是我,也是他們對孩子走出大山的期盼。”晚上6點多到楊樹河客運站,離學校還有10多里山路,全是荒山野嶺,到冬天時她只能硬著頭皮摸黑往前走。空曠的山坳里,是她孤單又執著的身影。
2000年前后,隨著各村小學的不斷撤并,郭桂霞又開啟了“轉戰”的教學生涯。大蒲柴河鎮的9所學校及教學點,哪里需要她就去哪里,憑著一股韌勁兒,樂觀且堅定地奮斗在教育這條路上。
2008年到2018年,郭桂霞回到鎮中心校任教,她把學習差、紀律差的班級,逆襲成了成績名列前茅、榮獲“延邊州紅旗中隊”榮譽的班級。她說:“沒什么秘訣,就是真誠對待每一個孩子,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班里有一名叫文靜的學生,深受她的影響,大學畢業后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工作。提起郭桂霞,文靜笑著說:“當時郭老師是數學老師兼班主任,印象最深的是她經常家訪,了解我們的心理健康狀況。”
郭桂霞非常重視與家長溝通,在通信不方便的年代,她挨家挨戶去家訪。后來有了手機,方便了很多,但她仍堅持家訪。“38年來,我走過最多的路,就是家訪路。”下班后,她常帶著老師們家訪,有問題及時與家長溝通。“讓學生進步、讓家長認可。”這是她堅守的最簡樸的信仰。
當記者提及對家人的陪伴時,郭桂霞哽咽了。“2017年秋天,孩子他爸因病去世了,才49歲!”她努力控制著情緒,眼淚還是止不住流下來,“我有責任啊!”而她自己的孩子,10歲起就在寄宿學校念書。
多年照顧不到家庭,讓她滿懷愧疚。但每一次作決定時,她的腦海里都會閃現出山里孩子期盼的眼神,“我的孩子很懂事,不用操心。只有回到山里孩子的身邊,我才踏實!”
2018年,郭桂霞講課時多次暈倒在講臺上。入院檢查,發現多種疾病纏身。住院期間,病情稍有好轉,她就張羅回學校,匆匆從部隊趕回來的兒子讓她先養好身體,郭桂霞卻安慰他:“我有經驗了,要暈倒之前我可以調整一下。”
郭桂霞的默默奉獻,無聲地帶動著年輕教師不叫苦、不喊累,甘愿在大山里磨礪淬煉。在松江河任教的特崗教師馮慧眼中,郭桂霞有很多閃光點:“有責任心!班級只有一個孩子,郭老師也是全身心投入。生活中處處照顧我們,經常給我們做晚飯。冬天經常大雪封山,我們連續多天都出不了村,郭老師會把菜提前都囤好。”
38年里,從小黃泥河到柳樹河,從腰屯、腰甸到八家子,從中心校再到松江河,她教遍了大蒲柴河鎮里所有的小學,走遍了山里的溝溝坎坎,讓一批又一批的“山里娃”帶著知識與夢想走出大山。
如今,55歲的郭桂霞帶著初心,依然堅守在鄉村小學的講臺上,與孩子們續寫著她的教師故事。正如學校門口展示板上獨屬于她的格言:“嚴于律己,忠于事業,知孩子之心,樂孩子所樂,將一生血與汗,盡灑美麗鄉村!”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張敬源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