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抗日救國而奮斗到底,絕對不叛變!”在敦化市東北抗聯寒蔥嶺密營文化展覽館,抗日名將陳翰章的一篇篇日記格外引人注目。這位威震東滿和吉東地區的抗日名將,用滿腔熱血奏響了一曲悲壯凱歌,用短暫生命書寫了戰斗的一生,在白山黑水間留下英雄的足跡。
1913年6月14日,陳翰章出生在我省敦化縣城西半截河屯的一個滿族農民家庭,1930年從敦化敖東中學畢業。“我立志從事教育事業,目的是培養人才,改造國家,使國家獨立富強……假如我的理想因為被帝國主義的侵略而打破的話,我將毫不可惜。為了祖國,我一定投筆從戎,用我手中的槍和我的鮮血以至生命,趕走強盜,消滅敵人!”這是陳翰章在畢業典禮上發出的錚錚誓言。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了敦化縣城,陳翰章積極宣傳抗日救國。1932年9月,陳翰章告別年邁的父母和新婚妻子,投筆從戎,經人介紹到國民救國軍前方司令部工作,因此得以結識在國民救國軍前方司令部任總參議的周保中。
1932年10月,國民救國軍聯合多支抗日武裝攻打日軍侵占的寧安縣城,陳翰章擔任戰地鼓動隊隊長,跟著突擊隊執行炸毀敵人軍火庫的任務。陳翰章與隊員率先奪下東火磨,可是突擊隊長不幸犧牲了。他說:“弟兄們,不要慌,現在我來代理突擊隊長,大家暫時聽我的指揮!”他當即派一支部隊從正面進攻,吸引敵人火力,另一部分兵力則向敵人側翼迂回。陳翰章向軍火庫扔手榴彈,成功將其炸毀。經過血與火的淬煉,戰斗結束后陳翰章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名將周保中的得力助手。
1934年春,陳翰章被派往北平、天津進行抗日救國活動,同年6月調任綏寧反日同盟軍工農義務隊政治指導員。1935年2月任東北反日聯合軍第5軍2師參謀長,率部在寧安、額穆、敦化、蛟河等地打擊日軍。1936年起在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2師(后改為5師)先后任師參謀長、師長,同年7月被選為中共南滿省委委員。率部在寧安、鏡泊湖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曾指揮攻打寧安、橫道河子和破襲北湖頭水電工程等戰斗。
1939年夏,陳翰章擔任東北抗聯第1路軍3方面軍指揮,與魏拯民指揮所部攻點打援,取得攻占安圖大沙河等勝利。后又成功指揮了寒蔥嶺伏擊戰、智取額穆縣城等戰斗。他不畏強敵,敢于同侵略者正面交鋒,被百姓稱為“鏡泊英雄”。
1940年春,陳翰章率隊攻下了敦化縣北黃泥河子車站。在戰斗中,他左大腿被子彈打穿。他簡單包扎一下傷口,忍著傷痛繼續指揮戰斗。由于沒有藥,甚至食鹽水都沒有,導致傷口感染、化膿,腿腫得老粗。軍醫把僅有的小半瓶黃碘藥膏拿出來給他用,他叫軍醫留給重傷員用。他讓軍醫拿來干凈的白布條,用一根小木棍把布條捅進傷口里,再從另一邊拉出布頭來,把傷口里的爛肉膿血清理出來。軍醫不忍動手,他就咬牙自己拉動布條。
1940年12月8日,由于叛徒出賣,陳翰章被日軍所圍。“死也不當亡國奴!”陳翰章憤怒地端起機槍,猛烈地向敵人掃射。戰斗中,他的胸部和右手受重傷,他靠著一棵大松樹,用左手抽出腰里的手槍,繼續戰斗。殘暴的日軍在他臉上亂劃亂刺,還把他的舌頭割掉,雙眼剜出……敵人割下他的頭顱,送到偽滿洲國新京(今長春)邀功請賞。此時,他年僅27歲。
1948年長春解放后,黨組織派人找到了他的遺首,安放在東北烈士紀念館,1955年又安葬于哈爾濱烈士陵園。2013年6月,陳翰章誕辰100周年之際,吉林人民將陳翰章將軍頭顱迎回敦化市,陳翰章烈士身首合一,安葬在敦化市陳翰章烈士陵園。
2023年,我省舉辦了陳翰章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不斷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寒蔥嶺密營文化展覽館、陳翰章烈士陵園、翰章鄉學校……在吉林大地,陳翰章烈士的紀念地隨處可見。這些紅色遺跡連點成線,吸引省內外訪客參觀、憑吊。
“鏡泊湖水清亮亮,一棵青松立湖旁,喝口湖水想起英雄漢,看見青松忘不了將軍陳翰章。”至今,在東北白山黑水間仍流傳著這樣的民歌。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記者 祖維晨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