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安縣隸屬吉林省長春市,地處松遼平原腹地,是西部草原與東部丘陵相交地帶,被松花江、伊通河等眾多江河環繞,轄區面積5400平方公里,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水源充足,氣候溫暖。
農安的歷史文化悠遠綿長,是東北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肅慎文化、夫余文化、高句麗文化、渤海文化、遼金文化至今一脈貫通,是歷代東北地區政治經濟重鎮和軍事交通要沖,縣域內現存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327處。南宋名將岳飛“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的誓言,讓當時的黃龍府、今日的農安縣聲名遠播,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先驅李大釗“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筑神州風雨樓”,說的也是農安。
漫步農安古城,夢回遼金歲月,歷史與現代在這里相遇。
一座遼金特色突出的歷史文化名城
三百余年宋史,遼金西夏縱橫。
提到一座城市,人們往往會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標:農安縣所在地史稱黃龍府,有著近7000年的文明史和2000多年的建城史,有世傳“一代王城、三朝重鎮”之美譽。宋代遼塔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是我國最北的古塔,建設于遼圣宗耶律隆緒時期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目前已成為農安文化地標。
遼塔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塔,由座、身、剎三部分組成,通髙44米。古塔各層檐的坡脊上塑有獅子、龍、馬等各類走獸,千姿百態,活靈活現。當風吹過,塔角懸掛的銅鈴隨風舞動,發出嗡鳴之聲,似乎訴說著遼塔的千古傳奇。
一個古老的建筑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地方的文化地標,是因為它能承載起這座城市的歷史,能代表著這座城市的輝煌,能體現出這座城市的特色,能喚起當地人的共同記憶。
左家山遺址出土的“中華第一玉石龍”,距今6500多年,記錄著中華龍文化的最早起源,社科院研究員、考古專家劉國祥教授認為:“左家山出土的玉石龍,是至今中國發現最早的龍型雕塑,是中華第一玉石龍。”五臺山遺址填補了松花江流域青銅時代之前近萬年的考古學空白。據《三國志》記載,兩漢之際,夫余是漢朝東北地區最大的屬國,“其戶百萬,其國殷富”,開創了黃龍府歷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個輝煌時期。
1960年召開的全國文化工作會議,巴吉壘鎮被授予“巴吉壘詩鄉”稱號,目前,全縣現有農民詩歌愛好者4200余人。地方劇種黃龍戲多次進京展演,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元代禮部尚書、著名書畫家張孔孫,到當代書畫名家劉義貞、朱玉鐸、劉福生,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謝華良,黃龍府文化是歷史長河里美麗的浪花,在這些浪花中時時閃現出農安不同時代的文化名人,他們推動著農安文化事業穩健前行。
時間的推移厚積了這片土地的歷史,文脈的貫通厚植了這片土地的風情。
近年來,農安縣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全力實施文化保護工程,著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黃龍府文化、遼金文化內涵,加快古城墻保護開發進程,推出非遺進景區、非遺研學體驗旅游項目,精心設計漁獵場景、遼塔建成等情景體驗項目,打造黃龍戲文化體驗空間,繁榮文學、書畫和民間藝術創作,大力支持影視及傳媒產業發展,將農安的文化歷史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
一座拱衛國家糧食安全的黑土糧倉
風吹稻菽千重浪,萬畝良田披金裝。
秋收將至,在農安縣“黑土糧倉”科技會戰試驗示范基地里,每一株玉米都呈現出飽滿的穗形,昭示著今年豐收在望。農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一邊察看長勢,一邊介紹玉米生長規律,“整體上棒大、均勻、不突尖,今年產量肯定錯不了!再看玉米棒子,結得滿滿的,穗行排列整齊,很適合機收”。
在試驗示范基地里,技術人員還講解了秸稈深翻還田、秸稈覆蓋寬窄行條帶耕作、玉米矮稈密植等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
農安縣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的核心區,雨量豐沛,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實有耕地面積623萬畝,是全省耕地面積最大的縣份,去年玉米總產58.08億斤,先后榮獲全國糧食生產標兵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等榮譽。
筑牢黑土糧倉,舉綱目張則行穩致遠。
農安縣作為全國產糧大縣,把糧食安全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圍繞承接吉林省“千億斤”糧食工程,錨定“百億斤”糧食目標,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兩條腿”走路。
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上,打響“黑土糧倉”科技會戰,農安與中科院東北地理所合作打造萬畝核心示范區,建設2個千畝輻射基地,推廣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夯實糧食生產基礎。深入推進院縣合作,與隆源化肥建立黑土地保護研究院,推動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協同發展,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再則增效,大力發展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綠色防控等技術推廣力度,促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達到保護耕地作用;其次擴能,采取“深翻+有機肥”的有效措施,全面推廣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高質高效等技術模式。
筑牢黑土糧倉,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農安繼續奮力進發。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柳青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