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間果香四溢,紅艷艷的果實掛滿枝頭,果農們提著編筐忙著采收,新鮮的果子咬上一口又脆又甜……金秋九月,長春市九臺區上河灣鎮雙頂村的果農正在對林果進行分揀、篩選、稱重、裝箱,不遠處的冷藏庫內更是一派繁忙景象,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近年來,為實現規模化經營、品牌化發展,雙頂村建起了新品種試驗基地、標準化果品示范園區,成立了金紅蘋果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了移動果園、林藥間作項目,并通過大規模建設儲藏設施,實現了果品反季銷售。雙頂村黨支部書記王淑芹告訴記者,他們正在高起點、高標準打造產業配套,不斷提升林果產業的“含金量”,推動特色產業轉型升級。
雙頂村的林果產業有著40多年發展史,如何做到品種“保鮮”、產量穩定?“擦亮老品種、引進新品種,是林果產業長足發展的秘訣。”王淑琴告訴記者,通過與牡丹江林業科研所合作,他們打造了13.8公頃的栽培新品種實驗基地,通過示范培育引導果農更新換代新品種,提升了林果產業的經濟效益。雙頂村林果種植面積400多公頃,果品年產量3萬余噸,每年創造經濟效益6000萬元,并遠銷我國南方及韓國、東南亞等地。
雙頂村土質肥沃、光照充足,32萬株成齡果樹遍布山野,大大小小的果園點綴林間,全村200多戶農民從事林果種植,“金紅蘋果之鄉”的美譽成了強村富民的“金字招牌”。
“新品種的最大優勢就是市場好,參考新品種試驗基地的種植方式,我嘗試種植一些馬奶果,經營好了收益能翻倍。”果農尚洪寶說。目前雙頂村不僅開發了“123蘋果”、晚李等老品種,也使得馬奶果、龍豐果、雞心果等優質新品種被果農接受,不斷提升林果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村內的“移動果園”更是讓記者眼前一亮,縱觀整個園區儼然像一座“林果工廠”。
“這里的果樹都種在了特制的容器里,容器就埋在了地下,是一種新型種植模式。”見記者疑問滿面,移動果園負責人王帥向記者介紹說,這種容器栽培不僅能保障果樹正常開花結果,還可以隨時移動,不受空間限制,便于日常管理。相比傳統的果樹栽植方式,能更精準控制果樹大小,并利用有機肥調節土壤,增強果樹根系作用。
林果種得好,還要儲得好,才能賣得好。這幾年,雙頂村逐步加大儲藏、保鮮等設施建設力度,延伸拓展產業鏈條,相繼建起冷藏庫80余個,村內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林果儲藏設施。利用冷藏技術延長銷售周期,巧打時間差實現反季節銷售,目前全村每年果品儲存量達上萬噸。
“依托儲藏資源優勢,提升了果品的議價能力。冷庫的建立,有效解決了貯藏保鮮問題,林果的反季銷售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法寶’。”
王淑芹對記者說。現在村里凡是上規模的果園都建起了制冷設施,平均兩三戶果農就有一個冷庫,全村近五成的林果都實現了保鮮存放,果品銷售能持續到明年春節以后。
如今,雙頂村的林果產業實現了一業突破、整村推進,并帶動起周邊多個半山區村發展林果產業,并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等榮譽稱號。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畢瑋琳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