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市的集安口岸
集安,一個美麗的邊陲小城,坐落在長白山下、鴨綠江畔。1950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先頭部隊,從集安的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和水下橋率先渡江入朝,這里也由此成為抗美援朝最早出征地,被稱為“抗美援朝第一渡”。70多年后的今天,集安這座“英雄城”成為紅色傳承地,深深記載了那段刻骨銘心的崢嶸歲月。
每一次經過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曲貴琪總會想起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太爺爺。“這個用一根扁擔就活捉了25名敵軍的東北大爺就是我的太爺爺。”9月末,記者走進集安市檔案館,見到了曲貴琪,她一邊看著名人檔案,一邊講述著太爺爺曲洪一的英雄傳奇故事。
曲貴琪介紹,曲洪一當年已經54歲,自告奮勇報名參加擔架隊,但因為年齡偏大被拒收。但他一再堅持,第二天、第三天接連去報名,如愿成為抗美援朝首批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擔架隊員,被任命為集安第三擔架隊隊長。有一天傍晚,曲洪一率領擔架隊趕赴前線搶救傷員,行至楚山郡下水洞半山腰時,前方出現一小股被打散的敵人。曲洪一命令大家做好戰斗準備,自己握著根扁擔趴在最前面。當那伙敵軍走近時,曲洪一一個箭步猛地躍起,舉著手中的扁擔用朝鮮語大聲喝道:“繳槍不殺!”與此同時,隊員們也都舉起了手中的棍棒。被“伏擊”鎮住的25個敵人束手就擒,就這樣成了擔架隊的俘虜。
“后來太爺爺被記一等功,他手中的那根傳奇扁擔被送到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陳列至今。”曲貴琪說,“小時候,父親經常講起太爺爺的英雄故事,講起曾經的戰火硝煙。那段歷史,我們從不曾忘記,革命精神,正在代代相傳。”
傍晚時分,佇立鴨綠江邊,清澈的鴨綠江水平靜地流淌著。回望這座“英雄城”,曾被戰火洗禮的舊貌已然難覓,但“雄赳赳、氣昂昂”的英雄氣概卻依然回蕩在人們心中。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王超 王堡增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