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日益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強調,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日前,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時,提出“提升消費結構、培育新型消費業態”等發展要求。消費升級、尤其是新型消費的深入發展,能夠有效滿足人民群眾消費需求,也為推動經濟增長提供了新動能。未來必須進一步順應消費升級趨勢,聚焦消費主體新需求,培育消費新賽道,推動供需兩側協同發力,努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拉動需求、消費市場動態平衡的良好局面。
新型消費包括但不限于以互聯網、數字技術催生出的一系列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和新服務。當前,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一發展形勢投射到消費領域就表現為,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居民消費逐漸從滿足衣食住行的生存型消費向滿足個性化需求的享受型消費轉變,新型消費正成為滿足人民群眾消費意愿、拉動經濟發展的“助力器”。必須深入研究新型消費的特點和趨勢,采取更有針對性、更有力的舉措促進新型消費,將消費潛力更充分釋放出來。
從需求側著手,聚焦消費主體新需求。年輕一代消費群體是新型消費的重要力量,要強化對這一群體消費需求的研究,精準把握其消費重心轉向體驗感、情感共鳴及社交互動等變化趨勢,以及追求新、奇、特的心理,創新打造小劇場、動漫展、科技競技等個性化活動,不斷滿足年輕消費者個性化、多元化消費需求。著力滿足老年群體的適老、悅老、助老消費需求,為其提供適合群體活動的娛樂場所、專屬定制化旅游方案、應用服務機器人進行看護等消費服務,以新型科技手段、服務模式創新助力破解老齡化社會發展難題。更好滿足新“城鎮人”生活保障性消費需求,促進智慧教育、學后托管等新業態發展,同時推動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消費更新,不斷提升其生活品質。持續滿足農村改善性消費需求,鼓勵企業通過新零售、農村電商等方式推動渠道和市場下沉,開展以舊換新、以換代棄等活動,以消費堵點卡點的打通助推消費升級提質。
從供給側入手,努力培育消費新賽道。一是積極開拓消費新業態。創新打造夜間經濟新IP,結合地方小店經濟和夜經濟發展,以“文化”+美食、“民族特色”+美食等形式,弘揚好傳統飲食文化,彰顯地方風土人情,同時推動民族文化融入夜經濟,強化文化體驗效果;推廣“首店經濟”,充分激發品牌價值與區域資源潛能,努力創造新型消費“打卡”熱潮,更好地釋放消費潛力、提升消費能級。二是著力創新消費場景。挖掘城市“立體經濟”潛力,推動城市地下空間與地表土地開發利用深度結合,連貫地上商業體與地下商業空間,把“地攤”消費請進來,打造“上下”“進出”皆方便的消費體驗;構建一體式社區消費模式,建設完善社區便民服務綜合體,積極拓展休閑、烘焙、地區特產銷售等功能,豐富經營業態,滿足居民多元化需求;整合社交電商與社區資源,建立社區電商平臺,一站式解決轄區居民消費需求;鼓勵老場地開創新場景,延續原有消費慣性,同時依托新場景開設新的經營內容,增加同一場地、不同場景的有效供給,挖掘新的消費增長點。三是不斷創立消費新項目。發揮吉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別齊全的優勢,扶持以滿族珍珠球等地域和民族特色鮮明“非遺”項目為載體的參觀、游覽、競技體驗項目開展;開發特色鹿鄉項目,鼓勵企業創新發展模式,建立集鹿文化歷史博物館、觀光、相關特需食品、藥品科普中心等于一體的花園式梅花鹿產業旅游區;打造更多優質冰雪項目,鼓勵相關滑雪度假區開發觀、滑、品、釣等多種項目,擺脫“季節限定”制約,開拓新穎的冰雪消費模式;創設城區濱水休閑項目,依托城區湖河沿岸景觀提升、消費設施更新的契機,結合城市特色文化,打造集生態休閑、文化宣傳、體育活動、濱水觀光于一體的濱水休閑項目,以消費產品供給質量提升更好激發消費新活力。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