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盈滿,碩果芬芳,金秋時節忙豐收。日前,在農安縣楊樹林鄉太平莊村的花生地里,農民們搶抓有利天氣條件,正在采收花生。伴隨機械設備的馬達聲,裹夾著清新泥土氣息的花生,一股腦地破土“拱”出地面,一排排堆滿農田。輕輕剝開花生殼,里面藏著圓潤飽滿的果實,農民們的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你看,這片地采用了‘裸地小壟雙行增密’種植技術,種植密度從每公頃24萬株提高到近30萬株,讓農民真切感受到了科技賦能的重要性!”農安縣海坤花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海坤對記者說。株數多了、密度大了,過去每公頃用150公斤種子,現在得用200公斤。
“從小面積試種到大面積推廣,采用‘裸地小壟雙行增密’種植技術,每一步都有專家助力,讓我們少走彎路,更快實現增收目標。”王海坤掂量著手中的花生笑呵呵地說。今年,合作社種植的95公頃花生,從10月上旬開始采收,預計每公頃產量可達4500公斤。
高效施肥是提高花生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傳統花生種植、施肥大多采用“一炮到底”策略。“播種時一次性施入全部肥料,不僅造成前期浪費、后期脫肥,還嚴重制約花生單產提升。”王海坤介紹說。他們會在花生生長關鍵期噴施葉面肥,同時適時適量補充微量元素水溶肥,充分發揮營養元素的協同作用,在減少底肥施用量的同時獲得豐產。
全程機械化更是為花生豐產豐收提供了堅實保障。“播種機、摘果機、起收機,我們這里應有盡有。”王海坤說。如今,合作社從種植、收獲、摘果到剝殼,各環節都有幫手,機械化的高效利用,不僅大大縮短了收獲時間,降低了種植成本,還能減少花生在收獲過程中的損失,提高花生的品質和產量。
農民最關注的是,通過多舉措實現花生豐產后能帶來多少實際收益。王海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通過良機、良法、良技的加持,每公頃花生可增產500公斤以上,除去各項成本,每公頃增收兩三千元不成問題。
近年來,楊樹林鄉依托資源優勢,精準定位產業發展方向,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并采取多種措施激發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良種引進、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等各環節都有農技人員指導,持續開辟農民增收新途徑,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開闊。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畢瑋琳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