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新質生產力發展促進中心。
長光衛星航天信息產業園二期。
金賽藥業國際醫藥產業園。
農機收割忙,一片“豐景”。
行走10月長春,處處感受到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勃勃生機。
秋收一線,高標準農田增產增收,現代化農機全程化應用于農業生產,一批種業項目拔地而起;
工業發展一線,航天航空、新型半導體、前沿新材料、數字經濟等新領域新賽道蓬勃發展,衛星、激光、光學成像、智能制造、半導體等領域的優質企業茁壯成長;
……
從廣袤原野到浩瀚太空,從生產車間到研發場所,長春新質生產力發展熱潮奔涌。
向“新”而行,以“質”致遠。長春謀新策、出實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實現傳統產業“發新芽”,新興產業“長成林”,未來產業“快生根”,奮力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推動力、支撐力。
向“光”而行
用“一束光”點亮一座城。長春是新中國光電子產業的搖籃,光電信息產業是長春振興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以光聚能、以光筑夢!長春重點圍繞“芯、光、星、車、網”五大細分領域,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錨定未來發展新賽道,以創新延鏈、產業強鏈,全力打造國內一流“長春光谷”。
走進長春奧普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個偌大的工作臺吸引了記者的視線。“這是我們的全新研發項目——非球面超精密銑磨設備和多自由度快速研拋設備。”奧普光電研發中心項目經理張芪源告訴記者,非球面超精密銑磨設備和多自由度快速研拋設備的功能部件全部立足國內,提升了國產數控系統在超大口徑光學元件制造方面的配套與應用能力,實現了進口系統的國產替代,為未來制造巨型拼接主鏡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吉林奧來德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專注于新型顯示行業OLED產業鏈上游中的關鍵材料與設備的研發、制造,由其自主開發的“OLED薄膜封裝材料”性能比肩國際水平。正是因為手握核心技術,企業發展之路才越走越穩。現在,吉林奧來德已擁有800余項專利技術,并且還在積極拓展研發領域,依托核心技術優勢,持續推進創新進程。
長光博翔全球首創的“雙飛翼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填補應用空白,引領行業升級;作為全國二氧化碳激光器供應商,永利激光在生產規模、產品規格型號方面均在國內名列前茅;希達電子技術國際領先,與三星、索尼共享COB顯示新藍海;海普潤斯是京東方上游材料核心供應商;光華微電子成功研制出國內首臺商用12英寸全自動晶圓探針臺,被評為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
眼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持續發力提升研發能力,不斷拓展應用市場、優化產業結構,做優做強“拳頭產品”,為長春光電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提到“光”,不能不提到長春的響亮名片——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近日,長光衛星在整星設計制造領域實現新的技術突破,由其自主研發的首顆微波遙感衛星——“吉林一號”SAR01A星發射成功。衛星入軌后將有效提升“吉林一號”星座全天時、全天候的對地觀測能力,對于擴展遙感數據應用場景、保證數據獲取時效性具有重要意義。截至目前,長光衛星已成功發射實現115顆“吉林一號”衛星在軌運行,建成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在遙感信息服務方面優勢明顯。
與此同時,長光衛星帶動一大批相關企業迅速崛起,產業鏈逐步形成,一批“新星”冉冉升起——上游包含奧普光電、見真精密機械及長光辰芯等航天制造相關企業,下游則囊括了為農業、林業、氣象、海洋、資源、環保、城市建設等領域提供遙感數據和產品服務的眾多企業,上下游銜接、資源互補,構成航天信息產業集群,助推長春航空航天產業加速跑。
如今,長春市正全力加速建設光電信息產業“4+1”核心區,高效推動長春新區、經開區、汽開區、凈月高新區和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光電信息產業協同式、集聚式、創新式發展,做強長春新區光電信息產業創新集聚區,做優經開區光電信息產業高端智造集聚區,做精凈月高新區智能感知領域產業集聚區,做新汽開區汽車電子產業集聚區,做大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光電信息產業成長區……在建鏈、強鏈、補鏈、延鏈中,長春市光電信息產業空間布局不斷優化,產業鏈條日益完善,區域“光”引力持續增強。
經過多年的積累,長春在激光、光學成像、智能制造、半導體等領域集聚了一大批具備比較優勢的優質企業,它們正匯聚成一束束光,照耀在長春這片光電子產業高地上。
向“質”圖強
汽車城是長春閃亮亮的金字招牌。
在厚重的工業積淀中,緊隨第一輛解放牌卡車、第一輛東風牌小轎車,集聚技術力量的一輛輛汽車從長春駛向全國、全球……而今,長春不斷拓展新優勢、新動能、新空間,在汽車工業智能化、電動化“雙輪驅動”下,用一個個鮮活畫面,一次次創新突破,生動闡釋了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實踐。
升降、旋轉、傳送……在一汽紅旗制造中心繁榮工廠全自動化生產線上,一個個汽車零部件正有序銜接、組裝。在這里,僅需54秒,一輛紅旗車就可以下線。智能、高效、綠色早已成為一汽紅旗制造中心繁榮工廠的標簽。
講述東北老工業基地“新”故事的不僅有老牌國有企業,還有搶占新賽道、把握新機遇的“領跑者”。
曾經的長春捷翼汽車零部件公司現在已更名為長春捷翼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兩個字的變化正是企業堅持自主研發、積極擁抱新質生產力的堅定決心。“高低壓線束車間內的智能裝備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我們的捷翼智能制造中心,可以根據自己的智造需求進行研發生產,實現自給自足。充電槍、充電座、充電墻盒、手機無線充電都是我們自主創新的產品。”該公司負責人說。
在厚重的工業積淀之上,長春自信又沉穩,全力推進汽車產業集群“上臺階”工程,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建造世界級的汽車先進制造業集群……“新中國汽車工業搖籃”從未停下腳步。
搶占新賽道,培育新動能,長春生物醫藥高質量發展的勢頭正勁。
走進位于長春新區的長春金賽藥業有限責任公司車間,長效生長激素等產品正在加速生產,迸發著長春生物醫藥企業競技產業新賽道的活力與動能。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從1998年在國內首推重組人生長激素粉劑,到2005年成功研發出亞洲第一支重組人生長激素水劑,再到2014年上市全球首創的長效生長激素……一路走來,金賽藥業不僅占據了行業領先地位,更依托強大的研發實力持續跨越發展。
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金賽藥業全力打造差異化、創新性、高潛力研發管線;通過院企共創等策略性項目加速臨床轉化;先進技術平臺支撐、AI深度賦能研發全流程……目前,金賽藥業已經搭建起完整的創新藥物、醫療器械、特殊制劑、醫學營養及AI+藥物信息平臺等技術開發平臺。
在長春,像金賽藥業這樣堅定求“質”的生物醫藥企業,處處涌動著創新發展的強勁脈動。他們不斷探索產業前沿技術升級方向,推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向“新”蓄力
為“新”而謀。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主要特點的新質生產力,正成為長春農業謀定發展新格局的新動力。
從“十二五”末期的180億斤階段性水平,到“十三五”末期的190億斤階段性水平(不含公主嶺市);從2021年的247.3億斤,到2022年的248.5億斤,從“十四五”初期的240億斤階段性水平,到如今的突破250億斤大關……這是長春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交出的時代答卷,牢牢端穩的飯碗里盛滿了“長春糧”。
糧食貢獻絕不僅僅在數量上,長春的糧食更有質量。近兩年,長春市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全面落實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擴良田、用良機、育良種、施良法、謀良制……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長春扛穩“國之大者”重任在肩。
種業是糧食之基,攥緊這張農業“芯片”,就攥住了糧食安全的關鍵。
把種業做成“大產業”。近兩年,長春市以公主嶺市種子產業為基礎,以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核心,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加快推進先正達集團中國春玉米研發中心、鴻翔種業硅谷園等一批種業項目建設,并加強與科研院所、企業的深度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目前,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種子年產量實現1.48億斤以上、持證種子生產企業達55家,已成為東北地區種子生產經營銷售集散地。
隨著一粒粒國產種子扎根,育種無疑是種業振興中最核心的部分。去年,長春市啟動實施種業振興工程,生物育種產業化試點有序推進,公主嶺市、德惠市被國家確定為試點縣(市),共承擔試點任務94.4萬畝,通過加大補貼力度,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種糧大戶簽訂協議,落實生物育種產業化試點面積和地塊。
用秸稈給土壤做“棉被”,讓耕地更“有勁兒”。過去兩年,長春市結合黑土地面積廣、秸稈產量大的實際,創新推出以“秸稈覆蓋還田+精準條帶耕作+苗期深松施肥”為主要技術要點的保護性耕作“長春模式”。
“只種地、不養地”,是影響和制約糧食生產的重要原因。解決這一問題,推廣蓄水保墑、培肥土壤、節本增產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是行之有效的好辦法。當下,這項技術已被列入長春市首選和主推的農業生產重大技術。今年,全市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超過1200萬畝,占玉米播種面積的50%以上。
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主力。培育好這群“生力軍”,筑牢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讓糧食生產的動力更足。規模化集約土地105萬畝,作業成員主體發展到488家,服務農戶7萬余戶……在農安縣,吉林省乾溢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是行業中當之無愧的“巨無霸”,將分散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種糧大戶聯合起來,構建起“聯合社+合作社+家庭農場+基礎農戶”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去年,聯合社被確定為全縣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100余成員社被評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站。
過去一年,長春市新創建省級示范農場246家、省級示范合作社124家,市級示范農場357家、市級示范合作社217家,開展了8個縣級、36個鄉級、124個村級的三級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試點。長春市各類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通過建立完善的“聯農帶農”體系,將糧食生產服務領域向縱深拓展。
農忙時節,農機手悠閑地坐在操控臺前指揮,不用駕駛農機就能按照規定路線作業……這樣的無人駕駛不再遙不可及,而是發生在榆樹市黑土地家庭農場的真實場景。“加滿油、選好地,農機就可以自己干活了!行進速度多少、株距遠近、有無遺漏,現在完全是自動監測。”讓農場負責人李立新贊嘆的遠不止這一點,“通過農機上的傳感器,還可以進行數據監控、采集,把控農機作業軌跡、位置、面積以及時長,糧食生產更精準、更高效。”
加強智能化農業場景應用,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近幾年,長春市重點圍繞玉米、水稻等作物,建設生態無人農場試驗基地,在部分地區組織開展了農業生產全過程無人作業試驗,相繼展示了耕、種、管、收等環節無人化作業,實現了節種節藥節肥、省水省電省人工、增產增效增收,打造出可復制易推廣的綠色生態、高效環保的無人農場新模式。
今日的長春,科技日新月異,創新層出不窮。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長春已掀開新的篇章。未來,令人期待!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柳青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