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人員在密切關注轉爐運行情況。
設備維護人員對設備進行跟蹤監護。
精煉爐職工在精細操作。
市場“嚴冬”,如何“御寒”?首鋼通鋼公司煉鋼事業部用真抓實干給出答案。8月下旬以來,圍繞通鋼公司生產組織模式調整,煉鋼事業部不等不靠,堅定不移貫徹執行公司“低消耗、低成本、低產出”的“三低”經營策略,快速行動,大膽沖鋒,在降電耗方面下“繡花功夫”,取得了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突破。那么,煉鋼事業部電耗指標攻關取得優異成績的背后,什么是動力引擎?其中有哪些優秀管理方法和創新舉措?近日,記者走進煉鋼事業部,帶您一同揭秘。
轉變思維 摸索前行
在煉鋼事業部調度室,記者遇到了正在密切關注生產運行情況的煉鋼事業部部長魯艮軍,他說:“此次冶煉電耗攻關取得如此好的成績,主要源于煉鋼事業部全員思維模式的轉變,大家‘敢于’與以往的‘不敢’中門對狙,像以往穩妥的操作模式宣戰。”
據了解,冶煉電耗是煉鋼生產的一項重要指標,對降低成本起著不小的作用。近幾年來,煉鋼事業部始終圍繞冶煉電耗指標開展攻關,很多人產生了指標到頂,潛力挖盡的想法。隨著公司單高爐生產組織模式的啟動,公司制定了“三低”總體工作思路,要求全員苦練內功,圍繞重點指標強勁開展攻關。
如何突破指標到頂的思維,切實把電耗降下來,煉鋼事業部也陷入深思。以往同生產運行模式下,煉鋼事業部也曾研究過產線的經濟運行模式,噸鋼電耗也實現了降低,但是幅度有限、成效不大。隨著電耗攻堅空間的逐步壓窄,這次攻關感覺也不會盡如人意,幾輪研討會下來,部分管理人員還是心存疑慮。期間,公司領導多次跟蹤現場,指導工作,要求煉鋼事業部必須盯住指標不放,拿出決心和果敢,與困難掰腕。
以往的經濟模式是最優的嗎?還有沒有下降的空間?哪些設備還存在空耗現象?降本細化到最小單位了嗎?按照公司領導的指示精神,煉鋼事業部黨政領導帶頭發問,要求各級管理人員帶領職工針對問題,深入思考,科學論證。
各科室主任、各作業區作業長帶頭連班加點跟蹤在現場,摸排轉爐、精煉爐、板坯的最佳對應方式;所有技術人員全部走出辦公室,扎根在一線,每天收集各類生產消耗數據,對比分析差異;自此,一場全員降成本的攻堅戰全面打響……
不留后路 加碼加壓
警笛聲聲、爐火閃爍。走進煉鋼事業部煉鋼作業區爐前區域,緊張的操作氛圍映入眼簾。
石灰石加了嗎?有沒有碳了?供多少氧了?溫度大概多少?轉爐主、副操手目光緊盯著電腦的各項數據;爐前工出操作室到現場工作都是一溜小跑。這里沒有一句廢話,也沒有一絲懈怠。
為什么會有這種緊張狀態?煉鋼作業區作業長崔剛一語中的。原來,為將新生產模式降耗做到極致,煉鋼事業部上下不斷謀實舉措,一方面在操作模式上大膽改進,將以往在線五個鋼包運行,改為四個鋼包運行;另一方面將能停下來的公輔設備徹底停下來,降低設備運行成本,為電耗攻關助力。
作為攻關主體,煉鋼事業部煉鋼作業區把保順穩作為關鍵,狠抓轉爐、精煉兩個重點操作環節。提高生產速度,合理調控成分,減少待鋼時間;對出鋼溫度進行科學測算,借用鐵水的自身熱量,將每爐出鋼溫度提升20攝氏度,以此保證精煉爐快速升溫要求。
煉鋼事業部生產技術室副主任柳恩豐說:“改變是艱難的,但是事業部一場場形勢任務教育會,讓大家清醒,直面市場的嚴峻形勢,不改變就難以形成突破。”
煉鋼事業部站在全局角度科學調控,電耗等重點指標數據做到一天一通報,誰干得好就獎勵誰,并在早班會上點名表揚;哪有差距就及時糾偏,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給全員攻關凝聚合力,注入推動力,將各層面職工自我加壓變成了常態。
開拓創新 疏通“梗阻”
噸鋼冶煉電耗又降了;今天日冶煉電耗創下新低;預測的各種舉措實施,噸鋼冶煉電耗只能降2—3度,沒想到接近10度了,而且還在持續降低……
冶煉電耗指標持續降低的好消息讓人歡呼雀躍,給職工一次又一次沖鋒堅定了信念。職工自發地在降低冶煉電耗上出謀劃策,將一項項創新改造納入到具體攻關舉措中,打通降耗路上的“梗阻”。
連日來,職工大膽創新。期間,針對綜合泵站大功率送水的問題,集思廣益開展攻關。首先他們采用替代水源的辦法,試驗將濃縮池水加壓代替原壓濾機及料包打料用水,縮短送水路徑;然后通過安裝一個更加靈活、啟停自如的小功率潛水泵替代原來兩臺大功率水泵,達到取送水目的,每天可實現節電9600千瓦時;原有15臺風機的啟停均為手動模式,導致軋機停機時風機無法及時停運,造成能源浪費。職工們根據日常操作經驗,增設自動連鎖控制,讓系統不僅具備自動和手動兩種控制模式,還實現風機與軋機啟停信號的連鎖控制,不僅降低了勞動強度,還在軋機換輥等間歇時間使風機能夠自動連鎖停機,年可節約電費15萬元……
據統計,9月份以來,煉鋼事業部冶煉電耗呈現穩步下降趨勢,每噸降耗9度電,噸鋼降本11元;10月份,月累電耗較計劃降低成本51.59萬元,噸鋼降本12.67元,創同生產模式下噸鋼冶煉電耗降本最高水平。
閃亮的數據,全新的里程……煉鋼事業部黨委書記隋國軍說:“數據背后凝聚著干部職工的集思廣益和辛苦付出,但更多的是折射出一種精神,一種大膽轉變觀念、打破因循守舊、敢于創新突破的精神。”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聶芳芳 通訊員 陳世宇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