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粒歸倉,豐收在倉!今年以來,通化市堅決扛穩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良種、良法、良機科學結合,不斷提升糧食增產潛力。截至10月31日,全市秋糧收獲工作已全部完成,多地糧食單產實現新高。
2024年,通化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32.4萬畝,其中,玉米245.48萬畝、水稻66.88萬畝、大豆16.29萬畝、薯類及其他糧食作物3.76萬畝。全市秋收工作整體呈現出機械化、科技化和高效化特點。
“今年春季,我們與種植戶簽訂7400畝水稻訂單,最多時20多臺套收割設備同時作業,大大節約了時間和成本。去年畝產950斤左右,今年畝產可達1050斤左右。”吉林省西江米業有限公司生產經理徐世東告訴記者,企業目前正加緊生產,新米銷往全國多地。
秋收“金滿倉”。在通化縣西江鎮民生村,村民李洋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今年種了15畝地,收了3萬多斤糧,又是一個豐收年。”
稻菽千重浪,顆粒盡歸倉。自9月中旬起,柳河縣姜家店朝鮮族鄉進入收獲季,通過“機械+人工”的方式收割玉米、水稻。其中,玉米畝產可達1600至1700斤、水稻畝產可達1400斤。
良種,是提升糧食產量的堅實基礎。向良種要產量,今年,通化市農科院審定糧食作物新品種16個;市農業農村局印發《關于發布2024年全市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通知》,推廣29個主導品種,基本實現主要糧食作物良種全覆蓋。
良法,是提升糧食產量的技術途徑。向良法要效益,全市今年累計推廣應用秸稈還田、有機肥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等耕地質量保護提升措施累計面積近500萬畝次,占糧食播種面積的150%;實施秋糧“一噴多促”噴施作業88.54萬畝,推進病蟲害防控減損和作物灌漿成熟,全市主糧作物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
良機,是提升糧食產量的裝備支撐。向良機要保障,各縣(市、區)牢固樹立“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機收減損工作方案。今年,全市累計投入秋糧收獲機具9.5萬臺(套),綜合機械化率預計達到82.5%;集安市、輝南縣、柳河縣、通化縣實現區域內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和應急救災中心全覆蓋。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記者 李銘 孫鑫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