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邊崗土墻,俗稱“老邊崗土長城”,作為唐代重要的邊塞遺跡,歷經千年風雨,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填補了我省長城區域的空白與年代缺環。近年來,隨著文物保護意識的增強和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這道古老的防線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老邊崗土墻起自德惠市松花江鎮松花江村,經德惠市、農安縣、公主嶺市、梨樹縣、四平市鐵西區,向西南延伸,全長約250公里。這條土墻不僅是古代軍事防御的重要設施,也是研究唐代邊疆歷史和軍事布局的寶貴資料。2013年,老邊崗土長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納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城項目。
老邊崗土墻多位于耕地內,呈隆起狀,其構筑方式為挖壕筑墻,墻體經簡單拍筑,形成壕墻一體的防御工事。考古調查結果表明,現存的唐代老邊崗土墻為東北—西南走向,呈魚脊形隆起的土楞,許多地段被當作田間地格,有的被辟為田間農用車道或村屯之間的鄉道。
唐代老邊崗土墻是公主嶺市境內一處重要的唐代邊塞古遺址,史書《奉天通志》《史記·朝鮮傳》對其均有記載。遺址為夯土筑成,公主嶺境內全長約45公里,自西向北橫跨4個鄉鎮,分為12段進行保護。公主嶺市為加強老邊崗遺址的保護工作,成立了市、鄉、村三級文物安全領導小組,明確了文物安全責任;公主嶺市文物管理所每年春秋兩季對老邊崗遺址開展安全巡查,不定期進行日常巡查,向居民宣傳文物保護法,確保遺址安全。
農安縣境內長城——老邊崗土墻分布于前崗鄉、華家鎮、龍王鄉、三崗鄉,全長60余公里。農安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每年撥付專項資金用于文物保護,召開全縣文物保護工作會議,對文物保護工作進行安排部署。農安縣還制定了《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巡查制度》,形成了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文物安全網格化管理體系。通過媒體宣傳,以及向群眾發放文物保護宣傳冊等方式,提高居民的文物保護意識。
在德惠市,唐代老邊崗土墻“四有”建設健全。德惠市文物管理所每年進行4次檢查,并開展不定期巡查。與此同時,文物管理所聘用15名保護員,對唐代老邊崗土墻進行巡查,宣傳文物保護法及長城保護法,提高居民的保護意識。未來計劃繼續增加巡查次數,營造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氛圍。
這些措施的實施,進一步彰顯了老邊崗土墻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記者 王秋月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