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彭祖述藝術館,宛如踏入松花石的藝術世界。108方松花石硯有序陳列,硯上書法飄逸、篆刻剛勁、微刻精妙、雕刻立體、詩文傳情,古老松花石煥發出新時代的藝術華彩,訴說著歷史與現代的交融;近300塊松花石樣板石蔚為壯觀,形態各異,色彩斑斕,質地細膩,每一塊都凝聚著吉林大地的靈氣,彰顯自然的鬼斧神工與吉林人民的匠心獨運,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我省松花石的品種這么繁多,石質這么好,是我們自己地域的產品,我想帶動大家把松花石推出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彭祖述,常年與石頭打交道,在全國各地尋找石頭的過程中,他更多地發現了松花石的可愛之處。從那時開始,彭祖述便不斷創新技法,鉆研松花石硯的雕刻。
為了推廣家鄉奇石,打造松花石品牌、振興松花石產業,彭祖述以畢生之努力,歷經艱辛,用十二載光陰,制作出《松花石百硯》。其中,不到1米長的《論語》硯細細密密地微刻了2萬多字儒家經典;既有青山綠水、浪花波紋,又有夕陽紅霞的《夕陽云錦硯》,銘刻著作者暮年壯志;頗具意趣的《殘荷硯》,巧妙運用松花石顏色,取中上黃色部分雕刻出大片殘葉,層層疊疊,占全石半壁,而淺褐色下部不著一刀,顯出秋水神韻,上下相連處雕出原赭色蓮蓬……《松花石百硯》分為九大系列,傳承有序,件件有神有魂、有文化內涵,是讓人震撼的可以傳世的藝術珍品。
不同于過去按照清代康乾二帝繁雜的模式制作出來的作品,《松花石百硯》將文化修養和書法篆刻融入其中,打破了對以往松花硯傳統的認知。“百硯系列是我們創作創新的成果,要探索出一條全新路徑來引導松花硯的發展。”彭祖述的松花石硯,在講求實用性、藝術性的同時,十分注重體現思想性,既有對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藝術播揚,也有結合現實生活的寓教于藝,還有對新時代新理念的藝術性詮釋。
“整理出版《松花石譜》,是松花石產業持續發展、品牌價值提升、經濟效益增加的基礎建設工程,其經濟社會意義甚至大于我的松花石百硯系列。”彭祖述為創作松花石百硯收集石料的十余年間,積累了大量不同礦脈、產地豐富多彩的松花石,并邀請十多名專家共同鑒別、整理,甄選出近300塊松花石樣板石,同時將百余個品種及礦坑產地進行梳理,經過切割、打磨、修光后呈現給世人,他“投石鋪路”,希望為家鄉松花石產業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了松花石藝術得到更好地傳承,彭祖述藝術館也廣泛活躍在大眾視野,以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斷創新表達。在剛剛閉幕的第五屆長三角文博會上,松花石板塊在吉林展區內是互動項目最為豐富的一個區域,彭祖述藝術館展區時不時就會排起長長的蓋章隊伍。彭祖述藝術館副館長張佳寧告訴記者,此次展會他們帶來了松花石成語硯、松花石相框擺件、松花石茶杯等展品和賣品,“我們希望通過松花石拓印互動體驗、蓋章打卡等活動,讓廣大參觀者了解松花石深厚文化背景。”
近年來,彭祖述藝術館積極參與深圳文博會、東北圖書交易博覽會、中國文化旅游產業博覽會等全國各大展會,積極推廣松花石文化。別出心裁地將松花石百硯系列、成語硯和書法字體等制成印章,在展會上吸引了眾多觀眾前來參與蓋章互動。“這種接地氣的推廣方式,不僅讓藝術館收獲了高人氣,也讓吉林的松花石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張佳寧表示,藝術館抓住每一個面向公眾的展示平臺,除了國內的展會,還積極參與省內組織的非遺市集,深入長白山景區、凈月潭森林公園等文旅場所,增加曝光度,讓松花石藝術在現代社會煥發出無限活力。
此外,彭祖述藝術館還注重在傳統節日開展特色活動。七夕、中秋期間,推出硯臺拓印互動體驗活動。同時,積極組織中小學開展免費研學活動,不定期舉辦書法、篆刻、雕刻等公益性培訓班,并多次走進大學和各地舉辦公益講座,還參與建立了松花石雕刻實訓基地、創新實踐基地等機構,為松花石文化的傳承培養了更多后備力量。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悅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