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歲月,風雨滄桑,那蜿蜒綿亙盤踞在延邊山川間的邊墻,見證著歷史的變遷,記錄著千年的守望。
在旅游熱度持續高漲的當下,北京明長城絕對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可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國最東端的古代長城就位于延邊,它就是延邊邊墻。
沿著延吉市朝陽街一路向北到達清茶館,在北部的一個山脊之上,有一段東西走向的土石混筑的邊墻,從地表看,邊墻的本體和壕溝都非常明顯,烽火臺也保存完好。
延邊州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張恒斌告訴記者,延邊邊墻跨越和龍市、龍井市、延吉市、圖們市、琿春市五個縣(市),全長114千米,其構筑形式多樣,有土筑、石筑,還有利用山險等形成的天然屏障,包括城墻、壕溝、烽火臺、關、堡等設施。
如今,延邊邊墻大部分段落皆隱匿于山地森林之中,在圖們市境內的水南段長城兩處關隘就是其中之一,在歷經風雨和時代變遷之后,仍保存得相當完好。
“延邊邊墻以和龍市土山子鎮五明東山段墻體為起始點,墻體逐漸北行后東折,直至圖們市曲水段墻體告一段落。圖們市涼水鎮窟窿山為一段獨立墻體。另一段落邊墻從琿春關門咀子段出發,結束于涌泉段。”張恒斌稱,因其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吸引了很多游客和學者前來探訪。
為了更好地保護延邊邊墻,2010年,吉林省長城資源調查項目啟動,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延邊州文物保護中心開始對延邊邊墻全段進行首次專業性調查整理工作。
關于延邊邊墻的始建年代,在歷史文獻中的記載幾乎為零。據張恒斌介紹,2013年至2015年,該中心對延邊邊墻水南關、微波站關進行了為期三年的考古發掘。通過調查和考古發掘確認其為渤海國初期的遺跡。
延邊邊墻的發現為我國古代東北邊疆地區政權和軍事研究增添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是渤海國時期極為重要的史料。同時,因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對于提升我省及東北地區歷史文化資源的社會影響力、增強文化認同感具有較高的價值。
“我們及時向省文物局申請了專項保護資金,進一步加強延邊邊墻的保護和修繕工作。”張恒斌介紹,平峰山段搶險加固工程于2016年完成,還原了邊墻本來風貌;保護標志牌和界樁項目于2017年施工并完成;2020年,清茶館延吉段及圖們段烽火臺保護工程項目施工,對文物本體起到了保護作用;今年,延吉市文物管理所啟動對4206米的延邊邊墻清茶館段本體保護工程;延邊州各縣(市)均安排了業務保護員,他們會定期前往邊墻遺址處進行巡查檢查,當發現有損壞、破壞的現象時,便及時記錄、報告并積極處理。
邊墻跨古今,千年文脈長。張恒斌說,該中心在每年的春秋兩季都會開展巡查和保護工作,包括對邊墻殘損部位的補夯加固、壕溝淤埋段的清理、清除文物本體有害灌木、植草保護等,將繼續加強其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它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代黎黎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