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晨曦微露。6點10分,妻子于景紅站在村口送丈夫汪振軍遠行,每每相送,她總是千叮嚀萬囑咐,丈夫汪振軍一邊點頭應著一邊發動車子,望著遠去的車,于景紅不由得想起他們二人辛苦創業的往事。
48歲的汪振軍個頭不高,瘦瘦的,說起話來平和親切;于景紅46歲,做起事來風風火火,很是颯爽,二人都是土生土長的輝南縣輝南鎮雙龍村人。1999年二人成婚,婚后,頭腦活躍、敢于挑戰的汪振軍與妻子于景紅共同創辦了一家小米廠。起初,他們的小米廠為村民們磨米,汪振軍拉糧對縫兒,盡管生意局限于鎮域范圍,但兩人憑借良好的人緣和踏實肯干的勁頭,解決溫飽不是問題。2019年,他們看準勢頭,轉型經營起了家庭農場,購置了21臺加工機,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成功注冊“匝糧惦”商標,家庭農場經營涵蓋了種植、糧食加工、銷售及農業機械服務等多個領域。
經營的領域多了,夫妻二人的思路也打開了,妻子于景紅同汪振軍合計:“咱倆購置了這些加工設備,更得選良種出優品,咱種的玉米品質好,加工出來的產品才能讓大家認可。”汪振軍一拍炕沿:“俺也這么想。”有了想法,夫妻二人行動起來。兩人緊鑼密鼓地選種,省內各地跑,終于選出了“廣德77”,這個品種適合在肥沃的土地上種植,雙龍村的土地正好符合這些要求。
整地、施肥、播種,田間管理,在二人精心侍弄下,“廣德77”迎來了大豐收,棒大顆粒飽滿,而且口感非常好。夫妻二人將玉米加工成大米子、玉米糝和玉米面等產品,投放市場后大受好評,這更堅定了小兩口干下去的決心。
創業的日子雖然辛苦,但充滿了希望和活力。憑借活躍的性格和出色的聯絡能力,夫妻倆與顧客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并積極參與鎮里組織的展銷會,到外市推銷自家產品,周邊市縣的主播也慕名而來,通過網絡平臺為他們的產品宣傳、售賣。夫妻倆還將玉米米子分級做了包裝,配上精品禮盒,漸漸的產品在縣內外聲名鵲起,贏得了廣大顧客的認可和喜愛,產品也由鎮內、市內銷至國內各省、市,年銷售額600余萬元。
汪振軍并沒有就此滿足。他有主見,敢于接受新鮮事物。一次外出的機會,他了解到了土地包種這一新型農業模式,自己購買農業機械,為農業大戶種地。當時,這還是個新鮮事兒,但汪振軍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將家庭農場交給妻子于景紅打理。他同朋友共同注冊了農機合作社,三人投入了200多萬元,建起了一支專業的農用機械耕種隊伍。
然而,創業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入股的兩人突然要一起退股,汪振軍頂著巨大的壓力為二人返股,合作社資金緊張,汪振軍一邊籌錢,一邊和種糧大戶談包種,一時間忙得像個陀螺,有時連口水都喝不上,晚上躺在炕上,腦袋還在飛快地轉著,一遍遍地捋著明天要去辦的事,妻子于景紅心疼地說:“俺看你就別干了,咱就專心干家庭農場。”汪振軍說:“這農機合作社的隊伍是俺自己拉起來的,俺得對他們負責。”在江蘇鹽城,汪振軍憑借東北人特有的實在和干活的精細,很快積攢下了口碑。他們的農業機械耕種隊伍得到了當地種植戶的認可和信賴,業務也逐漸拓展。如今,汪振軍和于景紅的家庭農場、農機合作社都經營得紅紅火火。
憑著一股子韌勁,夫妻二人的創業路越走越亮堂。一年四季,春耕秋收,雙龍村里汪振軍和于景紅兩夫妻的創業故事還在繼續。你看,天不亮就有村民來敲門賣玉米了……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吳茗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