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春市寬城區有這樣一個社區,現有居民6905戶13855人,其中朝鮮族、滿族、回族、蒙古族、錫伯族等少數民族居民占比14.5%——這就是群英街道西道口社區。在這個多民族大家庭中,各族群眾在生活上互幫互助、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彼此親近。多年來,社區居委會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創新實施“四融一創”工作模式,著力打造“三有四共五嵌入”社區,實現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經常化、管理機制多元化、服務活動貼心化,讓各族群眾在社區融得進、留得下、過得好。在居委會的帶領下,該社區先后榮獲“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吉林省社區治理示范單位”“吉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等榮譽。
文化融念,創建品牌扣緊幸福紐帶
“新鮮出爐的烤馕來了。”“我們準備了純正的西北拉面。”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群眾們帶著各民族特色菜品陸續進門,分享烹飪小妙招,共同等待“百家宴”開宴。“百家宴”是該社區居委會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所創建的特色品牌活動,以共享飲食文化為紐帶,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幸福感,從2018年至今已開展8次,累計參與超過3000人次。
說起此類“家庭聚會”,社區內各族群眾如數家珍,“紅石榴炕頭”上,群眾們共同坐在炕上,聊家常、聊中國夢;“美節一家”活動中,多民族獨居老人集聚一家,一道菜、一首歌,感受大家庭的溫暖;“幸福學堂”里,群眾們認真學習了解伽倻琴、剪紙、團扇等傳統文化……每年社區居委會組織開展的文化活動有100余場,“紅石榴”讀書會、“幸福學堂”、“傘壽節”等活動已成為西道口社區一張張特色鮮明的民族團結名片,各民族在飲食、舞蹈、樂器表演等活動交流中增進了友誼、加深了了解。
服務融距,精細舉措促進幸福融居
該社區居委會聚焦各族群眾所需,通過開展小微服務、定制服務、精準服務等方式,打通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增強社區“粘性”,提升群眾幸福感。
社區的一站式服務大廳設置了民族事務窗口,優選懂民族政策、善做群眾工作的社工,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再就業、就學、就醫等方面提供均等化、便利化服務。社區居委會成立的紅石榴工作室既是解決群眾愁事難事的平臺,也是保護群眾權益的陣地。金信淑是這里的常客,在街道從事民族工作40余年,幫助群眾解決了許多大事小情,她將“三事工作法”應用于實際,真正做到將各族群眾“小事、難事、急事”當成心中“大事、要事、家事”來做。“三官一律”也紛紛走進社區,常態化開展法律咨詢、講座、調解、援助,切實將各族群眾權益保障工作落到實處,5年來累計服務2000余人次。
近年來,在社區居委會的謀劃下,累計組織開展就業培訓40余次,幫助800余名群眾實現就業;經常性開展線下義診、線上問診、困難家庭免費醫療等活動,受益群眾3000余人。“家醫驛站”“創業學堂”等一系列社區服務管理舉措增強了各族群眾對社區的信賴,使“小社區”穩穩扛起基層和諧穩定的“大責任”。
共治融力,攜手同心共建幸福家園
社區居委會堅持黨建引領,積極在社區多民族社會組織、多民族轄區企業、多民族小區物業建立5個黨支部,組建紅色聯盟,推動黨建重心下移、民族工作關口前移。成立“鄰里黨支部”,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以區域劃分組建黨員志愿者隊伍“三分鐘應急服務隊”,累計解決問題125件,不斷提升各族群眾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每到春夏之際,該社區一年一次的“綠地認領”活動便開始了。各族群眾紛紛行動起來,爭著把好看的花栽種到自己認領的花園里,享受著自己動手美化家園的樂趣,這就是西道口社區連續6年開展的“花海行動”。近年來,轄區黨員、志愿者、“三長”、群眾共同建設公共綠地近8000平方米。從昔日臟亂差到今日“御花園”,社區的宜居環境就是這樣一步步美起來的。
為了進一步推動共建共治,該社區居委會推動成立了“三長”工作室,推選出漢族、朝鮮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多民族“三長”43名,努力實現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
今日的西道口社區,已成為各族群眾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團結奮進的幸福家園。今后,西道口社區居委會將繼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力推進互嵌式發展,讓“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祖維晨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