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50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先頭部隊從輯安縣(今集安市)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和水下橋率先渡江入朝,由此這里成為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部隊的最早出征地,被稱為“抗美援朝第一渡”。
而今,聚焦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弘揚抗美援朝精神,集安市在鴨綠江國門景區打造抗美援朝運動紅色廊道,已成為中國東北邊境知名的紅色旅游景區。
眼下,雖已時值初冬,集安抗美援朝運動紅色廊道綠柏蒼翠,鴨綠江水緩緩流過,駐足閱讀《集安抗美援朝賦》,讓人熱血沸騰。追尋“紅色印記”,一批批游客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通過聽講解、觀圖片、看視頻等方式,了解抗美援朝戰爭的紅色歷史、戰爭過程及重要意義,追憶革命先烈的崢嶸歲月。
“廊道全長500米,由抗美援朝戰爭概述、‘抗美援朝第一渡’、輯安渡江部隊創造的英雄壯舉等10個部分組成。集安作為抗美援朝后援地的最前沿城市,派遣了擔架工、修道工、修橋工、戰地翻譯等,我們把這些故事整體陳列出來,并增加‘喊泉’唱響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簽字墻等體驗式設施,激發參觀群眾的愛國熱情。”集安鴨綠江國門景區經理孫連華說。
行走在集安抗美援朝運動紅色廊道中,游客欣賞兩國風光、了解抗美援朝歷史、打卡“東北第一條音樂公路”、聆聽《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重溫那段雄赳赳、氣昂昂的崢嶸歲月。
“第一次來集安旅游,在當地人的強烈推薦下來到紅色廊道,通過講解員生動的講解,了解了集安在抗美援朝時期的歷史故事,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抗美援朝精神。”游客趙琳琳說。
孫連華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景區累計接待游客近35萬人次。每當有抗美援朝老兵來到這里時,游客們就會圍聚在一起,聽老兵講述往昔的故事。”
讓紅色文旅持續火熱,集安市先后舉辦“抗美援朝第一渡追憶”“風情鴨綠江”文藝演出、志愿軍后代座談會等活動;推出“賡續抗美援朝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為主題的研學課程等;開展“紅領巾小小解說員”活動,讓愛國主義教育從孩子抓起,傳承抗美援朝精神。豐富多樣的活動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那段英雄歷史,進一步提升集安“紅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近年來,集旅集團特別注重紅色資源的挖掘和保護,聘請專家梳理紅色資源,定期修繕遺跡遺址,組織專業紅色講解員大賽,還開發了多條紅色研學線路和研學精品課程,其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獲得省級精品研學課程。同時,我們通過線上講述紅色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集安的紅色文化。”集安旅游發展集團副總經理于瑞欣說。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李銘 孫鑫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