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吉林千里沃野,呈現一派歲稔年豐的喜景。本報《翠花走千村》欄目組記者走進廣袤的鄉村大地,文化振興的號角正在處處壟畝之間吹響,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龍井市三合鎮北興村,古村新韻,文化與旅游完美融合的傳統村落,如今正以文化振興為抓手,煥發出新的生機。
“盤活閑置資源、開發傳統文化是我們村致富‘法寶’。”駐村第一書記張新宇說。北興村的百年故居是龍井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朝鮮族民居,距今已有140多年歷史,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為有效保護、開發、傳承該文化資源,2022年,該村引進不咸山舍文旅有限公司,建設北興村鄉村振興朝鮮族民俗文化產業發展項目,依托對現有房屋改造提升及院落加建擴建,開發集朝鮮族特色民宿、生態種植養殖、親子體驗、鮮果自主采摘、康養基地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項目。
北興村的民居民宿,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又為村屯注入了現代活力。不咸山舍文旅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立夫說:“我們要做一個目的地型的村落,用鄉村文化給游客增加記憶點。”
圖們市月晴鎮白龍村,文化與產業雙輪驅動,一個“百年部落”,喚醒“文化振興”,實現華麗蛻變。
72歲的白龍村村民金京南站在百年老宅前,向記者介紹“百年部落”的文化與歷史。屋內的千余件老照片、老器物,直觀地向游客展示著當地朝鮮族的歷史和生產、生活原貌。屋內,灶臺與客廳相連,臥室干凈整潔,民族風情濃郁。金京南40余年堅守老宅,傳承守護民族文化,讓這間百年老宅始終保留著生活氣息。
如今,白龍村以這棟百年老宅為核心,新建了15棟特色朝鮮族民居,“邊境”“百年老宅”“民族文化”……這些特色鮮明的文化標簽,吸引一撥撥的游客走進這里,一場場朝鮮族歌舞表演,讓更多游客更直觀地感受到這里獨特的文化魅力。白龍村成為人們了解朝鮮族民俗文化的“一扇窗”。
“百湖之城”乾安,歷史上是十三朝屬地,文脈厚重綿長。沿襲千年的捺缽文化,將“千字文”刻進這方土地,文化大院遍地開花。
大布蘇鎮傳字村,20年前,村民祖國山辦起了乾安縣第一家文化大院。為了置辦樂器,那年,他步行幾十里路,去縣城買回了一把嗩吶;他找來16個村民,用原始笨拙的手法,抻開一張尚未熟好的皮子,將村里一面破舊的老鼓改造一新。當這里鑼鼓喧天,響起悠悠嗩吶聲時,他精心布置的400平方米的農家文化大院開始聞名鄉里。祖國山高興地告訴記者,20年間,遠村近屯的人們,在鄉間鼓樂中,被這種極具貼近感的形式所觸動,他們從四面八方涌進這里,輕松自然,歌唱生活……
從此,乾安縣200個文化大院植根黑土,相繼誕生;20余家小劇團陸續組建,競相發力;300余名文化志愿者和4000名業余文藝骨干,帶著傳承使命,凝聚文化力量,用新時代主旋律唱響乾安大地。
記者手記:
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用傳承和開發助力文化振興,賦予新時代內涵,展現新時代風采。近年來,吉林省各地鄉村文化不斷綻放異彩,群眾熱情不斷高漲。讀書看報、唱歌跳舞、制作根雕、泥塑、刺繡、剪紙等,千村萬屯,各類文化活動層出不窮。他們在厚重的鄉村文化底蘊中,將新時代的幸福生活,融進歡歌笑語里。走千村,訪萬戶,《翠花走千村》欄目組記者看到,一個個依托厚重文化底蘊的文化振興項目,正以另一種富足和豐腴砥礪前行,吸引越來越多人的目光,文化效益日益凸顯。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任勝章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