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內也有長城?
2010年,吉林省長城資源調查組在通化縣境內發現漢長城相關遺存,這一新發現使我國漢長城向東又推進了52公里。
通化漢長城由1處城址、1處關堡和12處烽燧構成。遺址全長蜿蜒52公里,各烽燧視野開闊,兩兩相望。這段長城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城墻,而是由關堡、城址、烽燧等點連接成線。通化漢長城的發現,為我國東北邊疆考古與歷史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
吉林省文物局2015年編輯出版的《吉林省長城資源調查報告》記載:通化縣境內的烽燧多利用自然山體之地勢,在山頂修筑丘狀烽臺。其平面多呈圓形或橢圓形,剖面半圓形或梯形,底徑最小3.5米、最大47米,殘高0.5—4.5米不等。在部分烽燧上采集到陶器殘片,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在有的烽燧上還發現了漢代房址,內有石板砌筑的火炕,可見殘存的煙道。
在通化縣大南溝東山上,通化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王利指著一處帶狀塌陷告訴記者:“這一圈兒就是烽燧的環壕,中間略為平整的地方就是烽燧遺跡。時隔2000多年,因地處偏僻、山林茂密,它們歷經風霜雪雨依然留存,即便沒有想象中的宏偉,卻依然是歷史的饋贈。”
通化漢長城的1處城址——赤柏松古城址,位于通化縣快大茂鎮西南約2.5公里的一處二階臺地上,遺址周長1053米。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納入長城體系。
2005年至2011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城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城內保存有較大的夯土臺基、房址和大量的建筑構件。同時,出土了大量具有漢代風格的繩紋板瓦和筒瓦以及大量的鐵器、陶器等,發掘后對該區域進行了保護性回填。
經勘測,該城城郭布局主要依靠自然山險,臺地斷崖或陡坡之處為城郭邊緣,緩坡之處人工筑墻,形成內高外低、易守難攻之勢。
2010年,吉林省長城資源調查結果顯示,赤柏松古城址是通化漢長城最東端的一個縣城。以赤柏松古城址為中心的漢長城烽燧及相關遺存在通化縣境內的發現,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軍事防御體系,為研究漢中央政權鞏固邊疆統治,經略東北提供了重要實據。
“加大對通化漢長城的保護、傳承力度,巡查員定期、不定期進行巡護。當地文物所還建設了文物保護工作站,現已開放使用,通過多功能展廳對外宣傳展示文物、弘揚傳統文化,提高文物資源的傳播效率,暢通文物服務傳播渠道。同時,我們將通過新聞媒體、發放宣傳單、‘長城宣講入課堂’等多種形式,讓更多的人知曉并了解通化漢長城。”王利說。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記者 李銘 孫鑫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