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雨)今年以來,延吉市統籌全市司法行政力量,以“一主三輔五品”的工作框架,著力培育全社會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強的法治保障。
日前,延吉市司法局走進延吉市河南街道白川社區,工作人員擺好桌子,將宣傳資料碼放整齊,“擺攤”式的法律宣傳活動引得居民圍觀。現場圍繞居民最為關注的婚姻家庭、民間借貸、勞動糾紛、房屋買賣等法律問題,工作人員耐心解答,并提供法律指導,進一步增強了居民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為不斷滿足各族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新需求,延吉市積極拓展司法為民服務新路徑,以司法公平正義之盾,為民族團結幸福之艦保駕護航。
用理論學習武裝頭腦,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流基調”。延吉市司法局邀請州、市兩級專家學者開展專題培訓,增強黨員干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印發《延吉市司法局“一主三輔五品”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施方案》,充分發揮司法行政工作職能。
以科學管控維護穩定,延吉市著力搭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輔助體系”。加大特殊人群日常監管力度。將《憲法》《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自治條例》等法律法規中彰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論述表述,納入特殊人群日常教育學習的重要內容;在全市開展規范性文件專項清查活動;組建“紅石榴”法治網格宣傳隊伍,針對不同群體提供不同法治宣傳服務;在“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12·4”國家憲法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采取集中入戶或在居民議事亭宣講等方式,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地方少數民族自治政策,提升民族共融共建意識。
與此同時,延吉市以五項服務彰顯司法力量,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五大品牌”。
打造“邊疆楓橋解民憂”品牌。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訴調對接”“警調對接”“訪調對接”,積極推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邊疆楓橋”調解品牌。在中國朝鮮族民俗園建立糾紛調解室,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三交”論述融入調解工作當中,將人民調解工作與群眾法治需求密切對接。
打造“人民律師暖民心”品牌。充分發揮律師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積極參與普法宣傳、涉法涉訴信訪、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等法律服務工作,通過以案釋法等形式,將法律知識送到田間地頭。引導律師做好涉及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法律服務,尤其是做好困難群眾的法律援助工作。
打造“多元普法惠民生”品牌。深度融合“法治延吉”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推動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共享融通,提高普法針對性和實效性。
打造“復議升級察民情”品牌。充分發揮調解在矛盾糾紛預防化解中的基礎性作用,推動行政爭議化解在基層、化解在初始階段、化解在行政程序中,切實維護各族群眾的合法權益。
打造“智慧公法紓民困”品牌。以“12348公共法律服務網”為統領,打通各業務系統和信息化平臺,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全面推廣“延吉市公共法律服務掌上服務大廳”微信小程序,同延邊州司法局協調加快推進公證、司法鑒定、仲裁等相關法律服務“進駐”掌上大廳。依托各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站(室),整合轄區村(居)法律顧問資源,在全市建設“民營企業法律服務站”,推動法律服務端口前移、服務下沉,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成長式”“普惠+定制式”等全方位法律服務。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