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沱 攝
魯丁源 李宇涵 攝
魯丁源 李宇涵 攝
331國道撫松段,千年前是一條歷史之道、生命之道和文化之道。它所承載的不僅是大山的物產與開拓者的腳步,更是一種堅韌不拔、舍生取義、崇德向善的人文精神。因貫穿古今歲月,還被稱為“參鄉三道”,它在每個撫松人的心目中即為鄉愁文化之根。
朝貢道
千年朝貢道是“參鄉三道”最幽深的歷史之路。
331國道撫松段隱藏在茫茫大山里,漫江與錦江交匯形成了波濤滾滾的頭道松花江。漫江鎮和東崗鎮的許多老人都說,朝貢道從這里的大山中走出來,越過頭道松花江,由此走向臨江“西京鴨綠府”。
1300年前,渤海國接受大唐冊封,設立“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縣”,從政治、教育、軍事等各個社會領域師法中原,經過數年潛心建設,商賈云集,貿易繁榮。作為大唐的藩屬國,每年向唐宮朝貢成為渤海國最為重要的國事活動,渤海國存在的200多年間,共向唐王朝朝貢94次,其中有許多珍貴貢品就是從撫松起步的。
當時,長白山地區都囊括在渤海國的版圖里,撫松也是渤海國的一部分?!恫澈洝酚涊d:公元925年,即后唐莊宗李存勖同光三年二月,遣少卿裴嵺朝于唐,貢人參、松子、昆布等。千年前的渤海先民帶著從撫松采挖出來的野山參,沿著一條古路進貢長安,獻給大唐天子。這條路被后人稱為朝貢道,歷史學家們叫它“北絲綢之路”。
歲月斗轉,滄海桑田。時光已過千年,渤海國輝煌的歷史煙消云散,所殘存的遺跡也靜靜地沉睡在地下,在撫松地表以上幾乎沒有發現過渤海時期的印記,只有史冊里字里行間有關渤海國的過往,無聲地向人們呈現著那個一度繁華古國的神奇。渤海國雖然消失了,但是有一種記憶卻在撫松留了下來,那就是人參不僅通過朝貢道運到長安,甚至從長安走向了絲綢之路。撫松,是人參走向世界的源頭。
在撫松,一代又一代的撫松文化工作者、考古工作者及域外專家,都在殘垣斷瓦的遺址堆里探索著渤海國的過往。
千年后,朝貢道的走向依然有說不完的故事。根據20世紀60—80年代考古發現研究,今白山段的大致情況是:從渤海國舊都敖東城即敦化啟程,途經今撫松沿江、露水河、北崗、萬良、興參、抽水到達新安村,新安村區域當時是渤海豐州城所在,再過頭道松花江進入湯河小夾皮溝峽谷,過大營、溫泉、永安、鬧枝、三道溝,在西京鴨綠府神州即今臨江帽兒山重新集結,又經鴨綠江出海,沿遼東半島東側達旅順口地帶,然后沿渤海灣東側到達山東牟平,此地即登州,再其后由陸路西行奔往長安,歷時一年完成朝貢。2016年,筆者全程走過撫松段的朝貢道路線,基本順暢,有的地段至今還有村民行走,發現疑似遺址有22處。為紀念這段難忘的時光,我寫下《尋訪北絲綢之路朝貢道——撫松田野考察記》一書。
20多年前,我常常去漫江鎮的孤頂子村、長松村和東崗鎮大堿場采訪,許多老人們都可以講述他們小時候聽到的渤海國朝貢的故事。他們常常指著某座山峰說,朝貢道從那里走過。這令我深感驚奇。2019年再次考察古道時,我們在331國道區域看到東崗鎮西江村羊洞遺址,這才知道早在新石器時代和唐渤海國時期,這塊土地上一直有人煙,當年朝貢道上的許多貢品正是出于漫江、東崗森林之中。朝貢道這一段之所以罕為人知,是森林將它一層一層地覆蓋住了。直到如今,漫江、東崗平緩的山崗上依然是鹿常來“褪角”的地方,由于靠近長白山,人參的品質也極為優良。
據說,每年朝貢的隊伍要備足口糧等生活用品,才開始踏上了漫長的朝貢之路。在路上,隊員所要行走的順序都是固定的,一個人要緊跟著另外一個人,一匹馬要緊隨著另外一匹馬;隊伍里,什么人負責供水,什么人負責拿藥,什么時間可以休息,遇到劫匪怎樣戰斗,都有明確規定。20世紀90年代后,知道朝貢道軼聞的老人們相繼辭世,朝貢道愈發成謎。
331國道撫松段尚存的朝貢道尤顯珍貴,這個新發現有待深入研究、探尋。
老鹽道
331國道撫松段是一條自清朝就有的老鹽道。
森林里有木幫和棒槌營,那里的人需要鹽,多數食鹽靠人力和畜力運輸。老鹽道是一代代人避山巖、讓大河、繞山梁,在崎嶇山路中負重踏行出來的。
我踏查過漫江鎮孤頂子村到牡丹山的老鹽道,從331國道穿過孤頂子山脊,走到森林里。這是條安安靜靜的小路,至少現在是。這條有幾百年歷史的小徑,除當地村民上山勞作外,已經沒有多少人走了。長白山封禁前,木業采伐與船廠建設緊密相連,過去交通運輸靠人背的年代里,這條路上匯集了許多鹽隊,那些出苦力的被稱為“鹽背兒”。
根據一代代人的口口相傳,從清朝初期開始,老鹽道路線就已經形成了——鹽的進路多在臨江,走三道溝到永安翻山越嶺前往撫松的下洼子,走石頭河、塔頭甸子、參頂子、陳家小山、東崗、棒槌溝;再從東崗到干巴河子、孤頂子、張草帽頂子直奔長白。這兩條路線都有大的參幫和木幫,特別是長白鴨綠江一帶木幫更多,對鹽的需求很大。
撫松許多“鹽背兒”的后人回憶,一個人背著100斤鹽,每日只能行走40里,最多不會超過60里,來往長白一趟少則七八天,多則要十幾日。出門時要帶足沿途的食糧,用帆布袋裝好。
背鹽的“背筐”最好是樺樹皮編的,透氣、輕軟、靈巧,透水性也強。“鹽背兒”有一件法寶不能少,就是皮坎肩。皮坎肩是用狍子皮制成,肩膀處加厚,打上兩塊柔軟的皮補丁,使得沉重的食鹽負重在肩膀上時可以減少對雙肩的壓力和磨傷;坎肩背部和胸前各要開一個方形口子,海碗大小,主要起到透氣的作用,避免衣服捂得過于嚴實,無法散熱,加重行走負擔。這是所有“鹽背兒”的必需品,他們會帶一件下擺也縫有狍子皮的衣服,走到哪里累了隨時坐下不受涼。長白山封禁后,撫松到長白的官鹽停止販運,私鹽進入秘密運輸狀態?!胞}背兒”走到哪里都要結交朋友,無論是放牧的還是打獵的,甚至是土匪,都要打交道,他們熟知當地風土人情、人際關系,甚至會講黑話,這對于他們在這條路上生存是至關重要的。
據仙人橋鎮村民何威回憶,這條路上有個驛站叫“黃家店”,據說老早以前有個姓黃的人在路邊開客棧,當時不管是上松樹鎮的還是上長白、臨江的都從這兒走。“黃家店”很出名,店里有兩鋪大炕,每鋪大炕上可以住十幾個人。東北淪陷時期,有很多闖關東來的人在這里販賣私鹽,把鹽從松樹鎮拉回來在各村里賣,有時到長白賣,一年到頭來往于撫松和松樹鎮、長白之間。做這個買賣行動是秘密的,情況外人都不知道,有很多人就住在黃家店里。在這里可以好好休息,馬有伙計喂,車有老板看,車上的貨物也丟不了。
鹽道上野獸出沒,每當有人遇到險情的時候,無論是否認識,“鹽背兒”都會出手相幫,必要時也會舍生取義。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助人行善的義氣,一直在茫茫大山里默默傳承著。
這條延續了幾百年的悠悠老鹽道,除了當地背過鹽的老人和他們的后人外,外界幾乎無人知曉。如今物景依舊,人事已非,腳踏著百年前的林間古路,可以想象當年那些“鹽背兒”、商販、闖關東的人,在時光深處越走越遠,越來越茂密的林海即將淹沒那些古老的傳奇……
密營道
331國道撫松段還是一條壯烈的紅色之路。
漫江鎮是撫松縣開發歷史較早的地域,地屬要沖,山高林密,河流縱橫,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東北抗聯重要活動的地帶。1935—1939年,東北抗聯一軍二師、東北抗聯二軍三師和六師以及抗日山林隊在此頻繁活動,黑河流域有9座較大的密營,在撫松抗戰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著名抗日將領王德泰、李學忠都在漫江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并留下了光輝的抗戰足跡,為贏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黑河密營在331國道撫南林場邊的岔道,奔松山水庫路線,直達黑河。黑河密營就在這一帶,立有遺址地標。
331國道撫松段大山深處,我曾經沿著黑河流域,踏查過黑河密營及干巴河子密營,探尋紅色遺跡。據《撫松縣志》《撫松文物志》記載,黑河密營曾是抗日救國軍李洪斌部隊修建的集訓營地,走在不朽的抗聯路上,在靜謐而不失壯美的山野里,依稀可感受到東北抗聯戰斗的崢嶸歲月。
1937年夏天,抗日救國南路軍司令李洪斌率隊伍100余人在黑河南岸的森林里,利用甸溝子的有利地形,選擇沒有大樹的地方,筑起隱蔽的地窨子,上邊支上木桿,鋪上厚厚的樹枝,將筑房時起出的草皮堆到上邊,利于休息和住宿,謂之密營。
據漫江鎮的老人們講,密營遺址都分散于黑河附近的原始森林中。黑河密營中最大的一處位于今松江河林業局撫南林場地內,撫南林場附近的兩條干巴河子交匯處東距黑河1000米,南側為老松花江,西北為黑河,遺址四周為較大面積平緩森林,被稱為“森林排子”。
1986年,撫松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到“森林排子”密營舊址踏查時,還可見爛木楞的痕跡,這些抗聯密營遺跡顯示了當年東北抗聯在深山老林艱苦生活和戰斗情況。歲月無情,由于密營處于森林中,濕度大,草木反復覆蓋,風雨常年侵蝕,年復一年,遺跡消失了,但是抗聯的精神是不會被遺忘的。2011年6月,黑河密營遺址被撫松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31國道撫松段那些溝嶺相連、險峰突起、景色奇異的山林河谷,一定還有更多的紅色遺址沉睡在大山深處。我在黑河密營一帶進行了兩次田野調查,感覺遺址都比較隱秘,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有明顯的戰壕,并存在著重復使用的印記。如今,這一切都已隱入歷史了,留給世人的只有無盡遐想。
其實,“參鄉三道”并不奇特,在白山市其他縣、區都有過這樣的道路和遺址,然而它又具有區域的獨特性,各自連接著一段一段的歷史,最終匯入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滾滾長流之中。把這條路相互連接起來,處處都是旅游的精品路線,探索出無盡的傳奇,那些為了夢想、尊嚴、幸福而奮斗的人們,給后人留下的是無盡的精神財富。
這,或許才是“參鄉三道”帶給后人真正的啟迪。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王永新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