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王陵
好太王碑
丸都山城一隅 錢文波 攝
有幸參加“攬勝·探微 問道吉線G331”文化之旅,于2024年冬月造訪集安。秋風雖過而冬雪未至,遠山通透,江河愈清,賞山川之清秀,閱古城之春秋,求文脈之滋養。
幽幽青山育千古,一江碧水潤古今。群山環繞,綠水為鄰,集安,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山水之間,流光溢彩,熠熠生輝。
綿延的老嶺阻斷了南襲的朔風,靜謐的鴨綠江水溫潤了凜冽的寒冬,這里少了“天寒炊煙裊,白雪映蒼穹”的凝滯與浩瀚,多了落日余暉,蒼山斜影,千鴨競逐的江南水鄉的靈動與溫和。
山川構筑了集安的輪廓,古城遺韻鑄就了城市文化的靈魂。跟隨導游的步伐,暢游古城,拜謁王都舊跡,傾聽娓娓道來的舊史家珍,揭秘鮮為人知的王朝故事,享受一場文化的饕餮盛宴。
集安,東臥龍山,北踞禹山,西環七星山,南鄰鴨綠江,盡得古人風水玄學之要義,自然的造化,注定了她的命運終究免于平凡。
公元3年后的400余年間,被稱之為“國內”的集安成為高句麗王城所在地,建有國內城和尉那巖城(后改名丸都山城),古代集安盛極一時。清初的封禁政策使這座古城被塵封了200余年。清末建輯安縣,“輯安”,意為“存撫天下,輯安中國”,輯,引申為和睦安定,新中國成立后,輯安改名集安。
信步集安街頭,在古今交錯的歷史時空中穿梭,除了現代樓宇,還有石頭堆砌的古城墻、白墻青瓦的矮樓和樓墻外繪制的蓮花、云紋。少了些塵世的浮華,多了些樸素與莊重,感受到的是古城文化浸染下的祥和與安寧。
高句麗文化崇蓮而尚石。文人筆下的蓮花,清潔、高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花穹頂的博物館是集安的標志性建筑,博物館北側的公園名為蓮花公園。從蓮花公園北望,一尊雕塑矗立市政府南側的廣場中央,是展翅欲翔的太陽鳥——三足烏。太陽鳥的下方,有一男一女的雕塑,演繹著高句麗的起源傳說,也寓意著對光明的向往。
從博物館北轉而西折,游走于集安繁華的街區,一不小心,我們的步履就可能越過城墻,跨越千余年前難以逾越的鴻溝,往來于古城內外。王城分為平原城和山城,安定和平時期居于平原城,戰時移駐山城,而平原城即國內城。在黎明街以西,早市以北,河東街以東,團結路以南的區域的邊緣,條石壘砌的墻基勾勒出了古城的輪廓,默默守護著一個時代的文明。
古城的南垣保存最為完好,東西綿延的城墻,尚存高度約1-5米,由條石壘砌,規格相近,縫隙工整,宏偉而牢固,令人不禁驚訝于古代匠人的精工。城墻外是十余米寬的綠地,綠地的邊緣用木質的柵欄隔開,而柵欄之外,則是集安的早市。
深冬季節,早市還在沉睡中舒緩一年的忙碌與疲憊,顯得格外的空曠與孤寂。而當她在暖春時節醒來,便會成為集安最亮麗的風景。每年春末至冬初,這里云集各地的商販,匯聚集安各地的土特產品和種類繁多的美食,閑適的市民、過往的游客摩肩接踵,往來其間,吆喝之聲不絕于耳。在城墻根下吃早餐,融入市井之繁華,享受太平盛世之樂,這又何嘗不是古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早市西側,沿朝陽街北行約200米穿過勝利路,樹木掩映下,一塊斑駁的巨石上刻著“高句麗遺址公園”的字樣,仿佛在訴說城市的滄桑,歷史淹沒了王公貴族的印記,使其成為尋常百姓的休閑之所。公園東側依然可以看到城墻的基石,城墻之外是一條清澈的溪流緩緩流淌,然而它不再肩負守護城池的責任,而是現代都市的裝點。
游歷完國內古城,沿勝利路(集安市政府以東稱鴨江路)向東北行至鴨江路與集青街交會后北行,全程約4公里,在禹山腳下一片木柵環繞的臺地上,一座巨型石冢安詳地棲息在平整的草坪上,俯瞰著城市的滄桑巨變,享受游人的瞻仰與陪伴,這便是太王陵。
說到太王陵,首先要提到享有“海東第一古碑”之美譽的好太王碑。好太王碑位于太王陵東側,它的發現揭開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傳說,在清朝末年的鴨綠江畔,金石愛好者關月山于巡檢途中,偶遇布滿青苔的巨型石碑,遂手剝之而見文字,爾后報于縣令,縣令令鄉民焚苔而見其全貌。好太王碑為一塊天然巨石稍加修琢而成,高6米有余,為四棱柱形,重達數十噸,于基石之上屹立1600余年,歷經風雨剝蝕,滋青苔以護身,持守著歷史的印記。在碑的四面環刻1775個漢字,以隸書為主,亦可見篆書、楷書的痕跡,是現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麗史料,也是漢字書法與碑刻藝術的瑰寶。因其碑文刻有“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又于太王陵偶得“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的銘文,故而名之“好太王碑”。清人言之“奇文自有鬼神護,逢時不敢名山藏。伐林架木拓碑出,得者寶之同琳瑯”。
在導游的精彩講解中,鄒牟建國的傳說、好太王的功績、煙戶守護的王陵……碑文記述的歷史如畫卷般一幕幕浮現。
集安的王陵有十余座,皆為大型方壇階梯石室墓葬,尤以太王陵、千秋墓、將軍墳最為聞名。
太王陵因好太王碑而頗受今人的禮遇,王陵的周遭是青石鋪就的甬路,環繞著整齊的草坪,還有稀疏的樹木守護著王陵的清幽。
千秋墓位于集安市西約4.5公里331國道的南側,碎石堆積的陵墓依然宏偉、壯觀,宛若一座山丘雄踞在那里,守望過往的車輛與行人。因陵墓上發現刻有“千秋萬歲永固”的銘文磚,而得名“千秋墓”。陵墓之大,是集安王陵之冠,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10余米,筑墓石材數萬立方米。
將軍墳又稱長壽王陵,位于太王陵東北1.5公里的龍山腳下。長壽王是好太王之子,享耆壽98歲,號為長壽王。長壽王陵呈正方形階梯狀,基壇邊長32.22米,高約13米,由精琢的花崗巖條石壘砌,條石刻有石槽,層層鑲嵌、內收,共22層,用條石1146塊。內部以河卵石填充,外部四面墓基各有三塊巨型護墳石,以抵消內部的張力,墓頂由一塊完整的正方形巨石封蓋,巨石邊長約13米,重達50余噸,巨石的邊緣刻有凹槽,防止雨水滲入陵墓。設計精巧、技藝精湛,使其成為古墓群中保存最為完整的墓葬,被譽為“東方金字塔”。
雄偉的王陵建筑彰顯了當時的繁華,是東方匠人的鬼斧神工,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在集安群山腳下,在狹長的通溝河畔,王陵、貴族墓葬、平民墓葬,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一萬余座,一如秦陵兵馬俑的壯觀,是陵墓建造史上的奇跡。
高句麗王陵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寶,而墓葬內的壁畫藝術則是世界繪畫史上的一座豐碑。在高句麗王陵和貴族墓葬的石室內繪有精美絕倫的壁畫藝術,采用天然的礦物為顏料,在石室的內壁上繪制各種圖案,有狩獵、游戲等日常生活的場景,有穹頂的滿天星辰、始祖傳說的太陽鳥,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神獸,還鑲嵌著明珠和寶石。
據介紹,當時高句麗人向往死后可以像活著一樣生活,因此重視陵墓修飾與雕琢,從而創造出流傳千年的繪畫藝術的杰作,同時也將高句麗時代的社會生活的諸多場景生動、形象地再現。
丸都山城位于集安市區的西北約2.5公里。沿山城路北上,穿越山城子橋,橋下是丸都山城的護城河——通溝河,通溝河北岸依山勢而建的簸箕形古城便是丸都山城。
我們最先進入的是甕城,于甕城仰望山城,隨山勢起伏約7公里的環形山脊上矗立著巍峨的城墻,城門處的城墻已經散落,兩側山上牢固的城墻是今人在原有城垣上的修補。
登上山城,東南俯瞰,是通溝河畔規模浩大的古墓群落?;厥妆毕颍匠侵脖M收眼底,山水之險,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即便如此,浩大的王城內,沒有一處樓榭亭臺,雜樹叢生、蒿草遍野,滿目蕭瑟。
登城懷古,導游的講解,繪制了古城當年的繁華盛貌,也道出了古城的雨雪風霜。富麗堂皇的宮殿、威武霸氣的點將臺、將士們響徹云霄的吶喊,都淹沒在歷史的風塵中。
歲月流轉,時空變幻,古城舊事如江水中的漣漪,終究沉寂于歷史的長河。然青山依舊,遺韻猶存,古城集安將繼續前行,譜寫屬于這個時代的煙雨華章。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于春英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