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正月初八13時
地點:長春市九臺區上河灣鎮于家村
正月初八,開工第一天,瑞雪覆蓋的鄉村,年味仍濃。
雖然立春剛過,但是又迎來一輪大幅度的降溫。于家村那片參地怎么樣了,成了張浩現下最惦記的事?!坝袥]有出現凍害?防寒氈鋪設好了沒?土壤墑情咋樣?”2月5日一早,他就給參地負責人孫井余打去了電話,老孫在電話里反復說“還行,挺好”,張浩不放心,還是驅車前往于家村。
作為長春市九臺區久興人參合作社的技術指導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藥用植物資源與育種團隊首席科學家張浩,從2015年開始,已經在于家村“種了”近十年的人參,這里收成非常不錯,年產人參兩萬斤。
松花江在九臺區上河灣鎮蜿蜒流過,距離于家村不到15公里。于家村山地多,森林覆蓋率達到70%,森林和水系形成這里獨特的“小氣候”,雖然不是人參主產區,但也曾經發現過不少野生人參。進入上河灣鎮于家村,是2024年新修的鄉道。張浩直奔村里的“人參基地”,山坡上350畝參地被白雪覆蓋,一排排整齊的參棚竹撐,像衛兵一樣。張浩將手伸向雪下的防寒氈,又捻出一些土,感受土壤的濕度。張浩反復囑咐老孫,一定要定期檢查防寒氈覆蓋不嚴的漏點。
“打春了,馬上就要升溫,”晝夜溫度也會在零上和零下交替,白天化凍,晚上結冰,在這個時期容易出現“緩陽凍”,一旦人參爛根,將大幅度減產,張浩說,“所以這段時間要盡量保持土壤溫度恒定,尤其要避免土壤快速升溫。”
久興人參合作社與特產研究所,共建了人參良種繁育基地,“吉參1號”“吉林黃果人參”“中農皇封參”等人參品種,都是這冰雪之下休眠的“精靈”。
老孫種參也是一把好手,帶動村里50戶農民加入合作社,跟著他一起干,每年每戶僅種參一項就增收兩萬多元。今年,村里還要建“人參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集人參生態種植、良種生產、精深加工、研學科普、康養旅游于一體。
正月里,村里家家戶戶都掛著大紅燈籠,映襯著漫山白雪,就像紅紅火火的日子。老孫家廚房大鍋里的人參燉雞,飄出誘人的香味,這是過年尤其是待客必不可少的“硬菜”。馬上“七九”了,儲藏了整個冬季能量的人參,又要破土而出了。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馮超 馬寧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