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泡、纏繩、套皮、編織……工人忙得不亦樂乎,在眾人默契配合下,前一秒還“散趴趴”的糜子轉眼間就“變身”一把把嶄新的笤帚。這是大安市兩家子鎮同權村“大撓子”生產車間的場景。
如今,同權村“大撓子”加工產業已經從傳統的小作坊加工的形式,向合作社規模化經營的方式轉變,并形成了一定市場規模。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大撓子”,如今成為村民走向富裕的“金疙瘩”,書寫著一段充滿希望與奮斗的致富故事。
走進村民鄒長河家的“大撓子”作坊,已經泡好的高粱糜子堆放在工人手邊。已有幾十年從業經驗的村民李奎動作嫻熟,他說:“我們一天能掙200多元計件工資,肯定編得越快越好,但咱這質量也絕對不差。”
對面工位上,使用木樁捆綁的村民康亞輝說:“這里離家近,不耽誤干農活,還能賺一份打工收入,不比在外面打工差。配合著鐵絲的勒痕,結實的捆扎繩將糜子捆牢,平均每4分鐘就能編好一把笤帚,大家的效率不相上下。”
村黨支部書記劉云平告訴記者:村里的笤帚已經銷售到遼寧、新疆等10多個省區,訂單式生產,銷路有保障。通過產業整合我們成立了合作社,獲取利潤分紅,每年能為村集體增收3萬元。
在村里,隨處可見碼放成“井”字形的笤帚垛,既通風又能保證光照充足。一名工人說:“要晾曬到一搖晃就能聽見清脆的糜子聲才可以打包發貨。”
立足自身優勢,鄒長河一直在琢磨利潤更大的笤帚工藝品之路。他表示:比起現在每把笤帚幾毛錢的利潤,他們要找到更好的“來錢道”。接下來要與工藝品編織的商家接觸,讓村里的集體產業帶動村民致富,為村集體增收。
近年來,兩家子鎮依托“笤帚之鄉”產業基礎,進一步挖掘“大撓子”產業,形成一條“種植+加工+銷售”的增收致富產業路。目前,全鎮種植大撓子面積達500公頃,每公頃大撓子總產值1.68萬元、生產成本1600元左右、凈收益1.52萬元。
“大撓子”產業的發展,讓同權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紛紛返鄉,加入“大撓子”種植和加工的隊伍中來。村里還利用產業發展帶來的資金,改善基礎設施,修建文化廣場、美化村莊環境,一幅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正在同權村徐徐展開。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于淼 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文君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