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咩”的叫聲傳來,小羊睜著濕漉漉的眼睛,迫不及待地探出頭,望著楊海娜手中的草料。
春日暖陽,在鎮賚縣鎮賚鎮新立村楊海娜的綿羊養殖場干凈敞亮的羊舍內,女“羊倌兒”楊海娜一邊吆喝一邊揮舞著鏟子,向羊群中投喂飼料。
為了擺脫下地種田的命運,“90后”楊海娜通過努力選擇留在大城市發展,做了公司白領。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聽說鎮賚縣把養殖業作為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產業,在政策啟發下,楊海娜萌生了返鄉養羊的念頭。
“一開始心里也沒底,畢竟沒有經驗,對養殖基本上一竅不通。”楊海娜告訴記者,盡管風險很大,但無論是縣里的政策導向,還是利好的市場前景,都讓她確認養羊是一條可以發家致富的路子。
回鄉不久,楊海娜在父親的幫助下開始建設羊場,鉆研綿羊和小寒羊養殖技術,并與省、市畜牧部門以及吉林農業大學相關專家取得聯系。
然而,創業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養殖過程中,楊海娜遇到了很多難題。
幾年前,養殖場一次補欄600只羔羊,如此大規模集中補欄,潛藏著巨大的風險。如果按照常規方法養殖,羔羊的成活率會低于70%,這意味著大批羔羊可能會死亡。如何提高成活率,成了擺在楊海娜面前急需解決的難題。
那時每天找專家和技術部門,自己也做了各種嘗試,但收效甚微。經過一段時間的煎熬,專家給出了一個辦法:建一座“保育室”,通過調節室內溫度,將羔羊分批次進行人工哺育,就像醫院養早產嬰兒一樣。最終,大部分羔羊“安全”度過危險期并順利成長。
此后,楊海娜認真總結經驗,并將這項人工哺育技術在全縣推廣,使用這項技術,羔羊的成活率能提高到90%以上,更多的養殖戶從中受益。
經過多年摸爬滾打,善于鉆研學習的楊海娜,已經熟練掌握了山羊的人工授精技術、胚胎移植技術以及科學化飼養管理等技術,給羊聽診看病“不在話下”,成了遠近聞名的“羊專家”。
隨著難題被逐個攻克,楊海娜養羊從300只擴大到500只、800只……數量擴充的同時,效益也越來越好。如今,楊海娜的養殖場規模不斷擴大,薩福克羊和小寒羊800多只,另有400平方米的精料庫、干草棚、青貯等配套設施,以及各類生產、飼喂、儲運設備等。加上銷售羊毛和羊糞等,收入可觀。
自己富了不算富,讓更多的鄉親們富起來才算富。楊海娜對前來學習養殖技術的農民耐心指導。目前已有8人像楊海娜一樣,建立了養殖場,走上致富路。楊海娜告訴記者,她的養殖場原本設計存欄量是2000只,但目前只有800只,“很多人在這里學習技術,覺得我們這里的羊品質好,學習后,就直接把羔羊買走了。”
下一步,楊海娜還想成立養殖協會,為養殖戶統一收羊、供應草料,提供羊的疾病防控、疫苗接種、人員培訓等服務。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潘晟昱 王凱 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文君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